日本小學生也很辛苦

2019-08-30     成長快樂H

都說國內的孩子負擔重,其實日本的小學生也不輕鬆。我家老大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稱過她的書包,重達7公斤,這還不算雨天手裡拿的傘,手工課上需要的工具以及游泳課上的換洗衣服和鞋子什麼的。而且日本小學生無論書包多重都是自己拿,一般也沒有家長接送,無論多小都是自己上學自己回家,有的孩子還拿著道具放學後直接去才藝班或者學塾繼續學習。我家孩子放學後每周一天學尤克里里琴,兩天跟我學英語(我在家裡開了個小英語教室),還有兩天要上珠算班,只有周末才休息。而這樣的安排很普通,很多孩子都同時學著兩三樣。難怪朋友說自己孩子在寫作業時常常睡著,其實那個孩子只上游泳班而已。一起來看看日本小學生具體都辛苦在哪裡吧。

遍布大街小巷的學塾

有重視教育的家長,孩子就辛苦。像我們這樣小城市的孩子還比較自由和輕鬆,大城市的孩子要辛苦得多。要是趕上有個「教育媽媽」,孩子就苦了。日本公立學校里還受著「寬鬆教育」的影響,學得少,玩得多。所以真正擔心孩子未來的家長一般都送孩子上學塾,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學研和公文式教室,遍布大小城市的各個角落。我神戶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兩個教室同時上,就是說比如在A教室學一遍數學,然後再去B教室學一遍。孩子媽媽說了,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法,重點也不同,要讓孩子適應各種老師和教法!

除了學塾,日本還有通信教育,每個月教材到家,孩子自學後把考試題寄過去,由看不見的老師給點評。這個方法讓孩子在家就可以得到指導,家長孩子都省事。但由於老師看不到,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自覺,家長更不能偷懶,要管理和監督。最著名的通信教育有Bennesse以及Z會,後者在中國也可以訂,上東京大學的學生中有半數以上都用過Z會的教材,我家老大也已經學了一年多了。

才藝班

早於中國幾十年,重視早教的日本媽媽們就鍾情送孩子去才藝班學習,為了豐富孩子的人生,提高孩子的長處,或是彌補孩子的短處。現在三十歲以上的日本人,除了小時候家庭條件差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以外,有誰沒有學過鋼琴?而幾十年前,中國的家長還認為那些東西沒有用,扼殺了多少孩子的天分和愛好。各種才藝班在日本現在仍然很火,文靜的比如英語、習字、書法、繪畫、鋼琴、珠算等,鍛鍊身體或者意志的比如游泳、空手道、劍道、足球、芭蕾等等都是孩子和家長們的鐘愛。

可能是因為帶老二看過一場芭蕾舞會的緣故,老二有事沒事就踮著腳尖走路,在學校里穿的鞋報廢得特別快。前兩天幾個媽媽驚呼你們家老二不穿鞋就能純用腳尖走路,太有芭蕾舞的才能了,你不送她去學太浪費了。我問她你想學芭蕾嗎?老二說老師太嚴格了,我怕。有心帶她去芭蕾教室看看,但是看到暮燈初映的時候,芭蕾舞教室二樓上的窗上映出練芭蕾舞小女孩們的柔美身影,我心裡就發憷。這些孩子每周兩次從晚上7點練習到9點,晚飯吃多一點不用說就會挨老師的罵。要想讓老二再學一項才藝,當媽的首先要下定決心陪孩子奮鬥是前提。

上學路辛苦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就近在學校附近買房,這樣孩子上學三分鐘就搞定。家離學校近的孩子享福,離得遠的孩子就受罪。我們家對當地一無所知就搬過來了,我還帶來了自行車,做夢以為自己可以像在其他地方一樣騎自行車去超市買東西,既鍛鍊又環保。日本有70%是山地,從我家到孩子學校有2.5千米,中途還有好幾個大陡坡,可憐的孩子背著書包拿著行李上學單程就是50分鐘。我家老大和朋友一起說說笑笑的花一個小時上學,老二沒有離家近的朋友,每天都是一個人走。小人每天負重爬坡越練腳越快,去年800米長跑竟然跑了全年級第三。老師連同媽媽朋友們都說,你們家小桃是每天走路練出來的。

前年暑假前,老師讓孩子們把放在教室里的行李逐漸往家拿。7月份正炎熱的時候老大背著書包拿著提包,又抱了一堆形狀各式各樣的行李往家走。還好她爸爸開車路過,看到被曬得滿面通紅、渾身大汗的小亞蔫頭蔫腦的坐在便利店門口休息,旁邊攤著一大堆行李,他爸爸才把她一同載回家。日本小學生沒有帶錢的習慣,再渴再餓也買不到一個麵包一瓶果汁,可憐的孩子要不是遇到爸爸,天知道會不會昏倒在回家的路上。

其實辛苦的也不只是我們家孩子。我上下班的路上要開車爬山,常常見到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小男孩辛苦的上山回家,他那么小,好像只有五歲的樣子,從後面看就像藍書包伸出兩條腿在走路。即使這樣,他的家長也不會去接送他,我們這樣無關的人更不能隨便伸出手來管閒事。

冬天,孩子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露著光腿上下學,夏天,孩子們穿著和冬天相差不多的衣服渾身臭汗的走回家,有時候連鞋裡都濕透了。兩個孩子每天從學校回來後脫下的制服和體育服都是酸臭酸臭的,簡直不像女孩子。離家不太遠的地方有個計程車公司,司機們閒下來就和路過的小學生猜拳,輸了就送他們瓶裝飲料水上贈送的小禮物。在回家路上還有老太太們看到孩子太辛苦,給他們塊糖什麼的作鼓勵。我想正是由於有這麼多人默默的關心和鼓勵,孩子們才能不含淚不喊苦的每天堅持下來吧。

年級越高越辛苦

在日本很重視前輩與後輩之分,哪怕是高一年級,前輩就要照顧後輩,後輩也要尊敬和服從長輩。幼兒園裡大班的孩子就要學習照顧小班的,幫助他們穿脫衣服陪他們玩,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任務就更重了。他們在做完自己的掃除工作之餘,還要去和一年級新生一起去掃廁所,教給他們具體步驟和要領。一年級孩子力氣不夠,六年級的學生在前半年左右要幫助一年級學生搬運午飯,有時候還陪他們一起吃,做榜樣,活躍氣氛。歡迎一年級新生也是他們的任務,他們要給每個孩子準備手工製作的禮物,讓他們感受到小學的快樂和溫暖;每當開大會需要布置會場的時候,也少不了六年級學生搬椅子拖地的身影。每年兩次全體家長來學校做大掃除,徹底掃除平時孩子們弄不幹凈的角角落落。這樣的時候,五六年級的孩子也要到校,和大人們一起乾重活,搬運重東西,用三輪車運臭泥。

此外,冬天對孩子們來說是很艱苦的季節,因為日本的小學裡要進行耐寒訓練, 我想,即使辛苦,日本的小學生們也仍然覺得學校生活很快樂,其中的秘密就在於:辛苦和快樂的部分是均衡的,他們很小年級就懂得享受與付出都有各自的快樂,自立和責任有時沉重,但其中也有幸福的滋味。

文:日本百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hSA62wBJleJMoPMhrW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