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快問阿姨好!」多少孩子因為這句話留下陰影?

2019-07-08   小七育兒專欄

上周末,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小曼帶著快3歲的兒子果果來我家做客。

一見面,小曼就催促果果說,「兒子,叫叔叔啊。」

果果看了看陌生的我,默不作聲。

小曼又催他,「寶貝,叔叔是媽媽上大學時的好朋友,快叫叔叔!」

孩子仿佛有點害怕,轉過身子往媽媽懷裡鑽。

我笑笑:「孩子第一次見面,還不熟悉呢,以後多見幾次就好了。」

小曼覺得有點沒面子,開始責怪兒子:「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真是個沒有禮貌的小朋友」。

惹得果果哇哇大哭起來。

場面一度陷入尷尬……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身邊很多朋友的童年都被家長「強迫打招呼」的恐懼所支配。

特別是逢年過節,面對一大屋子的叔叔阿姨姑姑嬸嬸,小孩子會被強迫挨個問好。

否則,就會被貼上「害羞」「內向」「沒禮貌」的標籤。

我的堂弟,就因為小時候不愛打招呼,被大家說「內向」「不愛說話」,因為他成績比較好,親戚們還會叫他「書呆子」。

這種標籤效應讓他變得越發不愛吭氣,甚至後來學校辦演講比賽的時候,他也在心裡認為自己性格內向,肯定講不好。

直到現在他參加了工作,每次在組內公開彙報的時候都會打退堂鼓。

孩子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我們不經意的行為可能會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傷痕。

「強迫孩子打招呼」,會令孩子陷入尷尬、難堪、渾身不自在的境地,甚至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

當孩子處於「陌生人焦慮期」,請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從幾個月開始,一直到3歲以前,會經歷一個「認生期」,即心理學上提到的「陌生人焦慮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初步具備了記憶力和辨別力,能夠記住爸爸媽媽等熟悉的面孔。

當他看到陌生人時,會意識到這個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給自己帶來傷害。

強行讓處於認生期的孩子跟陌生人接觸,並催促他跟陌生人打招呼,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

當然了,除了這個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本身就比較內向,或者孩子正在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上。

無論是哪個原因,我們都不要去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孩子不愛打招呼怎麼辦?

一、尊重孩子的意願,接納孩子


鄰居曾經跟我抱怨:「好羨慕別人家小孩見了人都會甜甜地叫一聲叔叔阿姨好,我家女兒每次就只會躲在我身後不出聲,搞得我很沒面子。」

很多家長會出於「面子」的問題,而責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或者為了給自己找台階下,就當眾說「孩子太害羞了」「孩子比較內向」,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小七老師常跟大家說,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是去愛孩子的全部。不要去因為其他小朋友的「參照作用」而反過來怪自己的孩子。

只有我們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給他一個充滿安全和愛的空間,才能讓他有足夠的勇氣邁出去,慢慢地學會和陌生人接觸喔!


二、家長替孩子完成禮儀,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家長可以去替孩子完成問好的動作。

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每次都這麼熱情地跟朋友打招呼,不知不覺間也會開始模仿這種行為。這個就是家長的榜樣作用~

比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兒5》中,常常主動跟其他爸爸和小朋友們交流,在爸爸的影響下,嗯哼是個「社交小達人」,會主動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

有一期節目中,吳尊的兒子Max生病了,大家一起去吃飯的時候,嗯哼特意走過來問吳尊「醫生說什麼?」

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吳尊家問「Max好了沒有?」

路上碰到陳小春,主動跟陳小春打招呼「春哥,昨晚睡得好嗎?」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言談舉止得體,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鄰居,都熱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對陌生人,也微笑著問一聲好,那麼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打招呼的習慣。

三、出門前先跟孩子排練好


我們可以在出門前,先跟孩子練習一下打招呼的動作,比如:

「寶寶我們等下見到爺爺,該說什麼呢?」

「爺爺好!爺爺中秋快樂!」

除了教孩子怎麼說,還要告訴孩子,打招呼會讓對方心情特別好,讓別人感到開心。如果你跟爺爺問好,那么爺爺也會跟你說,中秋快樂呀,寶寶真乖。

提前練習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讓他在人多的場合不至於不知所措,是個不錯的辦法。

除了強迫打招呼,這幾件事也千萬別讓孩子做

我們很多小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童年,都特別不喜歡跟爸爸媽媽出去串門。

為什麼呢?因為大人總是會要求孩子做一些不情願的事情,讓孩子覺得特別難受和尷尬。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走親訪友的時候,除了強迫打招呼,還有哪些事情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做的?

一、不要一見面就讓孩子比個子


堂哥家的兒子有一陣子特別喜歡研究爸爸的皮鞋,甚至有一次還穿著媽媽的高跟鞋,踉踉蹌蹌跑到媽媽面前,期待地問:

「媽媽,我穿上這雙鞋,是不是看上去很高!」

堂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細問孩子,才知道因為上周老公帶兒子出去做客,對方家裡有個比兒子小一歲的弟弟。大家見了面就讓兩個孩子比個子,結果兒子發現自己比弟弟還低。

大人們就開始開玩笑:「小朋友要努力長個兒嘍!你都被弟弟超過了。」

大人無意間的玩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調查顯示,因為身材矮小,90%的患兒都有較強烈的自卑心理。

尊重孩子,請不要讓他們一見面就比個子。

二、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有個家長曾經問我:「小七老師,我女兒特別討厭過節的時候親戚帶別的孩子來家裡玩,她是不是有點不合群啊?」

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位家長每次都會要求女兒分享玩具給別人玩。有時候別的小朋友想要帶走玩具,家長不好拒絕,就常常把女兒的玩具送人。

強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喪失安全感,會讓孩子產生「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的罪惡感,還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為「分享=不快樂」。

作為父母,我們要堅決捍衛他的所有權,當別人要求他分享的時候,站出來保護他,該拒絕就拒絕,不要因為 「不好意思」,而讓孩子用自己的快樂來買單。

三、不要當眾問孩子考試排名


之前有個小學生的作文《我的願望》爆紅網絡:

過年,孩子們最常被問的,也最怕被問的就是「考試成績」。

更令孩子崩潰的是,當眾被問成績也就罷了,還時不時被當成反面教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一番,那簡直就是雙重暴擊。

孩子也要面子。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孩子會感到羞恥和挫敗。

與其問成績,我們不如換一種問法:「孩子,你這學期努力過了嗎?」

四、不要強迫孩子當眾表演才藝


過年過節,七大姑八大姨齊聚一堂,大家總會送上中國式的見面禮:讓自家孩子當眾表演節目。

「給小姨跳個舞吧!」

「給三叔唱首歌吧!」

「給三舅姥爺背首詩吧!」

在一次街頭採訪中,大部分人都表示,小時候曾經被家人逼著當眾表演節目,痛苦不堪。

有時候看似熱鬧的表演,甚至變成家長們攀比的賽場。

比如弟弟從小學樂器,每次家裡來客人,媽媽都會要求他吹一個:

再比如,因為隔壁孩子會打快板,父母竟然也讓她跟著做,結果她不會。那種尷尬,即使現在長大了也依然記得。

如果孩子自己願意,那倒是也沒什麼。

如果孩子內心對此十分排斥,不願上台,父母卻感覺面子過不去,訓斥孩子,強迫孩子上台,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孩子會容易感到委屈、不被尊重,變得消極,更加膽怯順從。同時,孩子還會失去主動性,把「興趣」變成「應付」。

只有我們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愛,不強迫他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孩子會容易感到委屈、不被尊重,變得消極,更加膽怯順從。同時,孩子還會失去主動性,把「興趣」變成「應付」。

只有我們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愛,不強迫他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