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從「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就可以看出中國木匠行業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木匠以木頭為材料,他們先開鑿木料,伸展繩墨,再拿刨子刨平,然後用量具測量,通過刨刨鑿鑿、鋸鋸釘釘,將木材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家具、建築用品和工藝品。木匠不僅可以製作各種家具,在建築、裝飾等行業都離不開木匠。筆者這裡說的木匠,主要是指幫民眾做家具、門廳木器以及雕樑畫棟之類的匠人,舊時陸河民間曾活躍著不少這類匠人,靠四處攬活做木工養家餬口。
舊時的木匠可不是誰都能做的,它看似簡單,其實卻沒那麼容易,必須經過艱苦的學習,才能圓滿出師。2013年春節期間,陸河縣的木匠之鄉——河田鎮圳口田美村一位做了幾十年木匠的張伯伯對筆者說,他當年學木匠這門手藝時,先做了兩三年學徒,才完師自己獨立攬活。在他做學徒期間,是沒有工錢的,師傅只管吃和住。另外,並不是說學習時間長就一定能夠學好木匠的本領。學手藝這種事,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最終學得怎麼樣,還是要看學徒自己的捂性。
不像現在的木匠,有電鋸電鑽電刨等電動工具,干起活來比較靈便,舊時的木匠什麼都要憑雙手,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舊時的木匠,使用的主要工具有斧頭、刨子、鑿子、鋸子、墨斗、尺等。其中,墨斗是一個比較有趣和實用的發明應用,它主要是用來拉直線並在木材上打上墨印,然後木匠就按墨線來鋸或鑿。現在,這種東西早已被其它工具替代了,平時已很難見到。2013年春節期間,筆者曾驚喜地在陸河民俗收藏家鄭仁長家中見到了這種古老的木匠工具。 鄭老先生收藏的墨斗是木頭製做的,周邊雕刻有花紋,十分精緻。
相比較起來,現在的家具都比較簡便,一般不用在上面畫圖像,只要把形狀做好,外層上完漆就行了。舊時,木匠製做家具,除了上漆之外,往往還要雕樑畫棟、妙手丹青,在已完工的新家具上面畫上一些美麗的圖案,例如常見的有鴛鴦戲水、花草樹木、龜鶴松柏,以及三國、水滸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等。這些圖案,沒有現成的,需要木匠們一筆一筆地畫上去,這又涉及到美術了。因此,不少老木匠往往又是一個技藝十分不錯的畫工。除此以外,有些講究的木器活,還要涉及到雕刻,這就更加考驗木匠的功底了。舊時的衣櫃、茶几、碗櫃、床,甚至是放洗手盆的木架子,都要畫上圖畫,做得比較精緻美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年輕的木匠,根本就做不了以前的木工活。因為,舊時的木匠,常常要一人包攬多項甚至是整套木匠活,而且還是純靠手工。張伯伯介紹說,那時候,木匠們拿到一塊原木料後,要先想好把它開成什麼樣的木料,用其來做什麼。然後,要自己把木料開好,通過砍、刨、鑿、鋸、鑽等技術,純手工把它做出來。許多有經驗的木匠,甚至不用尺子,眼睛一瞄,就知道個大概,做出來的東西,往往也是十分到位,該直的地方就直,該彎的地方就彎,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木匠這種行當,舊時師傅對自己的技藝是十分看重的,一般不輕易傳人,而往往是父傳子、子傳孫,或者是傳給極其親近的人。因此,有些地方是一個村子都從事這個行業。至於外收徒弟,則要求十分苛刻,師傅會對欲收之人進行諸多考驗,既考體力又考耐力。有些年輕人,往往會因為經受不起這種近乎殘酷的考驗而放棄學藝。
對於舊時的陸河人來說,木匠不僅是一門手藝,而且還是一門好手藝。只要學會了木匠的技藝,那麼一世人都不用發愁,混口飯吃是沒什麼問題的。如果技術精湛又會做人,那麼發家致富也不在話下。因此,木匠舊時比較受社會歡迎,經濟能力相對較強,娶老婆也比一般的種田人要容易。
舊時,許多人的家具,不是直接到店鋪購買,而是把木匠叫到自己家中製做的。這時,主家就要管木匠住和吃。跟剃頭師傅一樣,舊時的木匠也常年不在家,在周邊縣市鄉鎮村集奔波,到處攬活做活,日子過得比較勞碌。他們常常是東村忙完又去西村,這家做完又去那家,有些手巧又敢闖的,甚至還會到別的州縣去攬活做。另外,跟剃頭師傅、石匠一樣,木匠也基本上是純一色的男人做活,屬於男人的職業,從來沒見過有女的從事這個行業。
(文字/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