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人和韓國人身高在宋以後超過中國,到了近代又直線下降?

2020-06-08     煮酒君

原標題:為何日本人和韓國人身高在宋以後超過中國,到了近代又直線下降?

"倭",短、矮之意。當然,我們更熟悉的還是它"倭寇"的這層意思,畢竟千百年來中國古人都將日本一帶成為"倭",將日本居民稱作"倭寇"或"倭人"。

大抵也是因為這個稱呼太深入人心,我們一直以來也就習慣性地以為日本和與其臨近的朝鮮半島的居民們在身高上比中國人矮了一頭。可事實上,這個"以為"在兩宋後就漸漸不成立了。

同處於亞洲東部,古代中國人、朝鮮人和日本人其實都是蒙古人種東亞類型。而相同的人種又決定了我們在生理特徵上有諸多相似。不過由於生存環境和文化的不同,古代的中日韓三國居民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其中一點,就是身高。

據考古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就達到了1.65米,女性達到了1.54米。且在出土的骨架中,身高最高的男性有1.85米,女性有1.65米。

不過直到元明時期,中國人的平均身高都沒有太多變化。男性平均身高約在1.65至1.67米之間,女性平均身高約在1.54至1.56米之間。

然而在中國人身高變化不大的同時,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居民們,卻有著較為明顯的身高變化。以日本為例,在日本的古代後期,也就是平安時代,日本平均身高出現了一次明顯增長。

平安時代,是日本由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重要時期。而這個轉變,就像春秋戰國至秦漢的轉變一樣,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幅進步。

在這一時期,日本中央大力推動土地的開墾,新建了大量水利措施,並以勸課弄桑的成績作為官吏考核的重要標準。

以天皇所在的畿內地區為例,這一時期域內的四條大河皆得到治理,新修建的水池14處,溝渠7條,堤壩21條。而新開墾的土地和原有的土地也一起被納入更合理的條例制度的框架內管理。

在土地和土地制度發展的同時,日本的農耕技術也在發展。鐵質的農具,諸如鐵鍬、鐵鐮和鐵犁越來越常見。且與鐵質農具配套的牛耕和馬耙也逐漸推廣開來。

中國先進的耕作技術,譬如碎土、分畦,也得到了日本農民的重視。

日本的主食水稻,不僅種植面積擴大,種植程序優化,種植的種子也出現了早稻和晚稻兩種選擇。《倭名類聚妙》還記載,當時僅旱地農作物就達到了七十多種。

故而糧食產量越來越大,再加上此時日本有關禁止食肉的禁令(主要是禁止食用一些陸地上的動物)幾乎已是一紙空文,所以日本無數底層民眾的營養逐漸得以更上。

同時,隨著農業的發展,日本的手工業也在不斷進步,其中的典型就是冶礦業和紡織業。農業支撐了冶礦業的發展,而冶礦業又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先進工具。紡織的進步,使得人們在緩解"飢"的同時也逐漸減輕了"寒"的壓力。

所以伴隨著生存條件的改善,日本的平均身高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長。

而在朝鮮半島,因為地理優勢,朝鮮半島長期承擔著中日交流的"中轉站"的作用。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總是先傳到朝鮮,再傳到日本。故而朝鮮半島的人均身高也在不斷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兩宋時期,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居民在經濟發展,飲食改善而身高上升的同時,中國在進行一場重要的南北融合。

前面我們提到,就總體而言,中日韓三國的人種相同,所以生理特徵相似。但這種相同並非是完全相同。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其體質和日韓有著一定的區別。

在宋王朝南遷後,大量北方人口湧入南方。和日韓更接近的北方人受到本就身材更矮小的南方人的影響,在身高上出現了一定的"南方化",也就是變得更加低矮,所以此時的中國平均身高呈現下降之態。

這一點,在出土的早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骨骼上就有所體現。以新石器時代為例,北方出土了1.85米的男性骨骼,而福建出土了1.63米的男性骨骼。

可見,中國南方的人種雖同樣屬於蒙古人中東亞類型,但總體而言本身就比北方人,以及朝鮮半島和日本居民更低矮。

因此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平均身高上升,而中國平均身高卻略呈下降趨勢的兩宋,我們一直以來習慣的中國在身高上高於日韓的局面出現了反轉。

不過在後來,由於日本再度強化禁止食肉的禁令,日本居民再次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所以日本身高又一次回到了中國平均身高之下。

這樣的局面,直到近兩三百年才再一次發生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_cFk3IBnkjnB-0zU1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