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一位英國侵略者的芝罘登州見聞

2019-10-26     天下新鮮事

1863年,英國陸軍中校,皇家工程師喬治·巴蒂·費希爾(George Battye Fisher)出版了一本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回憶錄《在華服役三年私人記錄》(Personal Narrative of Three Years』 Service in China),書中記錄了自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到1860年8月攻占天津,將近三年時間裡,作者以工程師身份親歷戰爭的經歷,以及沿途見聞,主要根據日記整理而成,是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史料。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記錄了在芝罘和登州上岸後的見聞,並配有兩幅插圖。

1859年6月,英法聯軍在攻打大沽口慘敗之後,費希爾等人曾於7月14日到21日乘船到芝罘和登州兩地,主要目的是採購補充給養,書中對於芝罘風土人情有不少文字介紹,對於在登州的概況和經歷也費了些筆墨。

芝罘:遠處看到的武器實際是畫在牆上的

1859年7月14日,費希爾等人到達芝罘,發現港內停泊有包括英屬在內的幾艘商業船隻,其中英國的商船主要從事鴉片貿易。上岸之後,費希爾發現,那是一個貿易之地,沒有一個士兵的蹤影,只有遠處岩石上有一個哨所,走近一看,空無一人,遠處看到的長矛等武器,實際上都是畫在牆上的。

從附近山上看芝罘 圖片由作者提供

海邊的小鎮很小,大約是邊長600碼(將近550米)的方形,顯得與港口的重要性不大相稱。這裡的貨物沒有存儲在鎮上,而是馬上被運到鄉下。鎮上的房屋修造得比較講究,一般都是用石頭壘成,也有用青磚的,屋頂覆蓋瓦或海草。鎮上到處是騾子和馬,是往內地運輸的主要工具,一般把貨物放在麻袋裡,再把麻袋放在馬鞍馱架上。鎮上很多人家的房前都放有飼養騾馬的石頭槽,有點兒類似於西班牙小旅館的特色。

鎮上售賣的水果和蔬菜種類豐富,有蘋果、梨、桃子、杏子、李子、石榴等,還有不少沒成熟的葡萄。李子味道不錯,梨看上去很不錯,但是很硬,只能煮著吃,杏子和桃子味道比較差。蔬菜種類繁多,幾乎應有盡有,除了作為英國人最主要的蔬菜的土豆。費希爾等英國人想買幾頭公牛,但是當地人說這些牛隻夠耕種用,不能賣。當地人賣給他們幾隻羊,每隻羊價格在一個半或者兩個英國貿易銀元。家禽十隻一元,雞蛋一百個一元。騾子三十元一頭。

費希爾說,芝罘的港灣非常適合船隻停泊,當時氣候也非常不錯,不過聽在這裡度過冬天的英國人說,冬天北風來的時候非常冷,最低到了華氏12度(相當於攝氏零下11度多),並且自岸邊往海里40碼(36米多)的海水都結冰了。費希爾見到一個鐵匠在用煤鍛造,就問煤從哪裡來,鐵匠說是從鄉下的山裡,但是在這裡煤只用於做鐵匠活,在冬天也不生火取暖,只是穿更多的衣服。費希爾觀察到,這裡多數的房屋靠燒土炕取暖。

在離芝罘半英里外,有一個奇特的古老市鎮。這裡以前曾有城牆環繞,但是現在幾乎沒留下什麼痕跡,除了四座孤零零的城門。這裡的景象讓費希爾推測,最初海水可能是蔓延到老鎮的附近,後來隨著海水退去,新鎮因商業的需要而興起。

一天,費希爾一行人登上附近的山,經過幾個果樹環繞的小村落。靠近海邊的土地平坦而乾燥,不是很肥沃,但是開墾率很高,種滿了玉米、豌豆和其它豆類。在海邊,他觀察到一些潛水打撈貝類的當地人被太陽曬得膚色接近黑色。他覺得難以置信,一方面有的人接近黑人的膚色,而另一方面,那些在店鋪里和不出門的人的臉色白得像一塊生麵糰。

登州:英國人持槍強買了幾隻羊

費希爾等人的船隻於7月18日上午九點離開芝罘,當天下午五點到達登州府海港落錨停泊。費希爾說,登州府包括兩座城牆圍起來的城鎮,一座離海岸約有半英里,最長的城牆與海岸線平行。另一座城的短城牆臨海,向內地延伸。兩座城鎮形成一個L型,只是中間被溪流分隔開來,沒有連接在一起。一個港灣與外城連接,有一個很窄的碼頭,便於船隻避風和裝卸貨物。拋錨之處是開放的,但是有一些遮蔽保護。從建在懸崖上的寺廟上可以俯瞰港灣盆地和城鎮的大部分。(作者註:從費希爾的描述看,臨海的城鎮應該指的是現在的蓬萊閣及周圍建築,離開海岸的城鎮才是真正的登州城,而那個停泊船隻的港灣,應該就是水城。)

從海上看登州府 圖片由作者提供

費希爾一行五人,包括船長、醫生和翻譯Adkins(作者註:中文名雅妥瑪,曾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戰後談判和條約簽訂,1867-1870年任英國駐華使館漢文參贊)和一個中國僕人上了岸。由於找不到城門,發現城牆有坍塌損壞,容易攀登,於是五人就爬上了城牆,沿馬道行進。與在芝罘的友好經歷不同,五人很快被一群人圍住,推推搡搡,不讓再往前走。雙方差點兒就爭吵起來,費希爾說,英方一行儘量保持冷靜,解釋說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禮節性拜訪登州知府,並希望買幾頭牛和羊,並且指出,一行人沒帶武器,不會傷害他們。但是這些解釋都沒有用,人群越聚越多,繼續推推搡搡。報警的鑼響起來了,英國人看到其他城牆上有士兵舉著旗子跑來跑去。費希爾等人被告知知府住在內城,並且把進城的城門指給他們看。

費希爾等人決定去拜訪知府,於是下了馬道,走向城門,身後跟著幾個好奇的當地人。進城之後,穿過幾條街道,城裡的人的表情很不友好,於是幾個人停下來商量,繼續前行是否太粗魯。當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去拜訪知府太晚了,而且有可能城門關閉,回不到船上,如果繼續前行,回去之前就天黑了。而且他們也不清楚,經過大沽之戰後,知府大人對他們的態度會如何。而且費希爾的僕人混在當地人群中,聽到他們在討論,在接到如何處置英國人的命令之前是否將他們扣押。綜合考慮之後,英國人決定讓僕人代向知府致意,並告知明天上午再去拜訪。於是費希爾幾個人快速離開,回到船上。

第二天上午,英國人寫了一封信,表明購買牲畜的意願,並抱怨昨天受到的不友好的對待。翻譯雅妥瑪去送信,但是上岸後被一群人呵斥阻止,不讓人給帶信。雅妥瑪認為他們不敢承擔不送信的責任,於是把信扔向人群,返回船上。

當天下午,費希爾與船上四五位工程師等人上岸,腰裡都別著手槍,藏在衣服裡面。他們從城市稍微偏西一點距離上岸,爬到一座能夠俯瞰整座城市的小山(作者註:有可能是現在的田橫山)。當地的鄉村看上去不錯,但跟芝罘同樣存在缺水的問題。幾乎所有水系都乾涸了。外城是一個小窄長條,內城比較大,大致周長四英里(大約6.4公里)。內城有四座城門,有一些大的衙門或者廟宇,一些非常不錯的樹木。城內還有一座三四層的高塔,有些坍塌損壞,正在進行維修。北部的城牆高度大約接近35英尺(10.5米),整體狀況不錯。令費希爾驚訝的是,沒看到任何交通工具,只見到幾匹吃草的馬,而在芝罘周圍的路上經常能看到成群的馱運貨物的騾馬。

幾個人正在擔心買不到幾頭牛,突然發現大約40隻羊被趕著飛快向城內跑去。英國人趕緊追趕,從中截斷羊群,最後在半山腰的山洞裡發現一些羊。

英國人很慶幸這裡離城比較遠,城裡人看不見。為了防止牧羊人的同伴回城裡報警,他們還派一個哨兵在高處瞭望,一旦有危險趕緊報告。費希爾說,他們很安靜地跟牧羊人商量價格,但是牧羊人很固執,不管出多少錢,一隻也不賣。這時候與費希爾同行的屠夫,一半由於飢餓,一半由於習慣,把其中一隻肥羊摔倒在地,同行的英國人也覺得確實需要新鮮的羊肉,就讓屠夫又挑選了五隻肥羊。牧羊人還是在靜默抗議,既不說話,也不幫英國人把羊運上船。英國人準備把羊一隻只運上船,在這個過程中,同行的一個英國人的手槍掉在地上,牧羊人看了一眼,不說一句話,默默地幫忙把羊運到了船上。英國人把牧羊人帶上船,給了16元,價格比在芝罘時貴了不少。

這時候英國人發現知府大人派人送來一封信,問要幾頭牛,英國人要八頭,知府大人打發人送來三頭,說沒辦法再多了。英國人又等了一天,但沒有更多的收穫。

費希爾說,跟當地人的有些交流非常原始,英國人一般派人乘小船上岸傳遞信息,但並不是每次都有翻譯隨行。當地人願意交流時,如果他們沒帶寫好的信,他們會用火石在一塊平的石頭或者石板上寫上字,然後讓人帶上船。費希爾認為,除了那次強買羊,英國人的舉止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當地人慢慢地表現得比最初英國人到達時更有禮貌。

7月22日,英國船隻到達廟島群島的砣磯島。同年九月初,英國人在返回上海時,又在登州府和芝罘上岸。費希爾稱,在登州府時發現當地人變得非常友好,那裡的葡萄既便宜又好吃。在芝罘,英國人買了些糖和麵粉,然後於9月14日到達上海。

文 / 鄒新明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煙台晚報煙台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_ZnBG4BMH2_cNUg0J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