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暑上蒸下煮 養生關鍵祛濕防暑

2019-07-22     新京報

圖/資料圖片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東漢劉熙的《釋名》解釋,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髒,也就稱「齷齪熱」。《曆書》里記載,「大暑,斯時天氣甚熱於小暑,故名大暑。」

北京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徐潔介紹,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雨量豐沛,濕度較大,進入「上蒸下煮」的狀態。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心氣易於虧耗,導致苦夏、中暑等疾病,養生的關鍵是祛濕。

潮熱時節,重點祛濕

大暑過後,潮濕炎熱天氣隨之而來。徐潔提醒,祛濕應多吃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還可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等煮湯或熬粥。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而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

「夏季以濕熱為主,服用藿香鮮葉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度,更不能把這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時間一長芳香之氣會消失,也起不到原有效果。」徐潔補充道。

注意防暑,避免感冒

濕熱交蒸的環境,人們會因高濕汗液無法蒸發,或是高溫造成大量出汗。若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發生中暑。

因此,起居調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防暑工作。專家建議,出門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家中要準備一些防暑藥物,如菊花、金銀花、荷葉、桑葉、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室內要注意通風,空調房間溫度與室外溫度不要相差過大,避免出汗後直對風扇或空調吹風,引起感冒。同時要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勞作,老人及體質虛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門,汗出後及時更換衣物。

「情緒中暑」,危害健康

天氣炎熱,人們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這些被稱為「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對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人、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

徐潔提醒大家,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儘量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

適量運動,舒活經絡

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氣候又多濕熱,本身消耗已經很大,因此不建議此時劇烈運動,以免給心肺系統帶來額外負擔。清晨或傍晚散步是最佳的運動方式,舒活經絡的同時亦能愉悅心情,緩解壓力。

「夏天天亮比較早,很多人天一亮就出門運動。但晨練不宜太早,以免影響正常睡眠。」徐潔進一步強調,運動結束後不要立即沖涼,冷水澆身會引起感冒、發燒,且沖涼並不能幫助肌肉放鬆,反而會使肌肉更加緊張。正確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乾了,再用溫水沖澡,水溫應高於體溫1℃~2℃。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編輯 岳清秀 校對 吳興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_K5HWwBmyVoG_1Zav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