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磁灶的印象,
是一個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燒制陶瓷的小鎮。
改革開放後,
磁灶人繼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術,
燃起燒陶大火,陶瓷產業應勢而起,
一大批企業飛速發展,
磁灶也因此榮獲「中國陶瓷重鎮」稱號。
走進磁灶,早已不見昔日的煙囪林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產城融合發展的魅力新城,而城區中仍保留下舊番仔樓交相輝映。
「亦樂遺廬」
穿過狹窄的小巷,磁灶社區居民吳其昌帶領我們來到一座兩層樓高的洋樓前,烈日下耀眼的閩南紅包裹著樓房,顯得熠熠生輝。
「洋樓是磁灶籍旅菲華僑吳友朋過世後,其夫人朱阿正於1928年回鄉建成。朱阿正帶著她的子女在菲律賓經商,下南洋後帶回銀元修建自家祖宅。回鄉建祖宅目的為紀念吳友朋先生,便用其號『亦樂』,將大宅取名為『亦樂遺廬』,後因其房間多,被後人俗稱『九十九間』。」 吳其昌講述起洋樓的故事。
吳友朋宅:「亦樂遺廬」
留心一看,磁灶吳友朋宅運用許多西洋元素。一來到大門口,便可見石磚門上面是尖拱的形式,而山花上面還有灰塑卷草花紋,看起來極具西洋風格。看向對門的那一面照牆,它除中間部分是紅磚砌成外,其兩側都用水磨石築砌,而且上面還有雙龍、龜背和雲鶴的圖案,實屬精美。
吳友朋宅中庭外的天空
走進洋樓中,一抬頭便是湛藍的天,一低首便是厚厚的石板,比起如今鋼筋水泥的陌生,紅磚紅瓦的古厝,更有一種生活的溫情。往中庭走去,便可見供奉祖先的祠堂,錯落有致的廳堂,讓人感受到在漫長歲月的洗禮過後,於那一檐一瓦中傳遞古厝的繁華與底蘊。
吳友朋宅內景
雕花工藝
古厝為三開間兩進,帶左右雙層28間護厝的宅院,在傳統大厝中,雙層護厝比較少見,這是借鑑番仔樓的建築形式。早年建古大厝講究附屬建築不得高於主屋屋脊,因此這座主厝的燕尾脊不同於普遍傳統大厝的燕尾脊樣式,更為別具一格。
西洋鐵藝
西洋元素瓷磚
吉祥文化在吳友朋宅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對聯有飛鳳、立鶴、梅花等圖案,頂廳的木雕有透雕獅子馱香爐,寶瓶插梅花、荷花以及瑞象馱果盤,盤中盛著佛手、石榴、壽桃等瓜果,旁邊的花瓶又插滿菊花、牡丹,其中有旗子、如意、念珠、蕉葉等細節,代表著許多節慶的好寓意。
井口的水泥印花磚
「井口的水泥印花磚區別於閩南古大厝中的紅磚,如今已經歷百年的時間。水泥印花磚花草紋路至今沒有褪色,除這些瓷磚,護厝的樓板和樓梯都是由進口水泥印花磚建造而成的。」吳其昌介紹道,在吳友朋宅右面護厝的邊牆上,是本山開採的雜石壘砌的,跟左邊護厝油麵紅磚牆體的用材全然不一樣。這可以看出朱阿正治家的道理,該花的錢成千上萬都不能省,可節省的錢一文也不能浪費。
家風家訓
在吳友朋宅內,牆上纂刻的家風家訓,無疑成為家中最大裝飾亮點。
「吳友朋宅內傳承的家風家訓既有訓導後人修身養性、讀書明理的金句,又有教育後代以禮待人、處世廉潔守法的良言,值得後人弘揚傳承。」吳其昌說,在百年激盪中,這座洋樓經歷過特殊時期,原本門頭雕刻的飛禽走獸,富含寓意的雕花圖案,通通被毀壞殆盡,實屬遺憾。
雕花樣式
這座主厝的水車堵內還纂刻了一篇《朱子家訓》,其部分內容有: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吳其昌解釋道:「內容提及天亮起床後要打掃廳堂,黃昏時要關門鎖門,照顧好整個家庭,在吃飯時,一碗飯,一碗粥,都要想到食物的來之不易。」
印象中,水車堵一般是用灰塑或彩陶製作而成,為什麼刻上《朱子家訓》呢?
吳友朋宅內部分家風家訓
《朱子家訓》部分內容
「正是因為朱阿正很重視教育子女,她希望晚輩學習長輩的優良作風,通過艱苦奮鬥取得成功。她便把家訓雕刻在水車堵上面。」吳其昌表示。
而磁灶不僅有「九十九間」里的家風家訓,還有吳氏宗祠所傳承下來的家風故事。「晉江一帶推巨族溧水千秋望好官」,在磁灶吳氏宗祠內,吳其昌談起了故事,講述磁灶吳氏五世祖吳復在溧水任職時,因清正廉潔、善斷疑案、倡導良好風俗,且政績卓著,被後人代代傳頌。如今,吳復事跡也成為磁灶推進家風促廉工作的一個好教材。
故鄉的窯 記憶中的陶瓷夢
談及磁灶製作陶瓷的傳承,磁灶嶺畔村委會副主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灶窯址」文物管理員吳吉祥坦言:
「對於傳承發展陶瓷文化,磁灶做了不少工作。首先結合『磁灶窯址』的保護,全力助推『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點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積極申報陶瓷技藝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建設傳習所、推進傳統陶藝進校園、策劃展示項目『走出去』等多項措施推動『磁灶窯』品牌陶瓷文化的保護髮展。現有磁灶陶瓷燒制技藝、蘇垵『黑茶古』燒制技藝兩項泉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磁灶陶瓷雕塑技藝為一項晉江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並且『磁灶陶制夜壺』獲評晉江伴手禮……」
注重整合可利用空間。如在磁灶嶺畔建設陶瓷文創工作室、陶藝體驗基地和磁灶傳統陶瓷民間收藏館,面向社會義務開展傳統制陶工藝教學活動;在磁灶蘇垵建設蘇垵「黑茶古」傳承體驗館;在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設立「磁灶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攜手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設立「磁灶窯」陶瓷燒制技藝傳習所等活動,多處傳播場館實現傳承活動常態化。
磁灶陶瓷
磁灶下一步將用好「千年陶瓷發源地」的優勢、打響「磁灶窯」品牌,圍繞陶瓷文創、古窯址、陶瓷博物館、陶藝體驗基地等,開闢特色文化旅遊路線,推出陶藝體驗旅遊項目,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當我們走進金交椅山古窯址的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是一座外觀氣勢恢宏、具有閩南古大厝風格的建築。進入館內,展區背景牆上,一幅亞非地圖上,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心點格外醒目,這便是磁灶窯。自此,輻射出8條紅線,分別指向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斯里蘭卡和肯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地方都是曾發現古磁灶窯瓷器的地方。
磁灶古陶瓷
「當年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家人民很喜歡磁灶產的龍紋軍持,他們會帶著軍持到聖城麥加朝覲,裝滿聖水後再帶回國內。」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指著一個磁灶蜘蛛山古窯址出土的龍紋軍持向我們進行講解,磁灶窯有龐大的窯系,在眾多的窯址當中,又以金交椅山窯址、土尾庵窯址、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出土產品最具特色。
回望過去的輝煌,如今的磁灶雖成為中國陶瓷建材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幾乎無人再燒造曾讓磁灶人引以為豪的陶瓷器了,這也是磁灶陶瓷產業轉型發展的因素之一,關鍵所在仍是傳承。
永遠的磁灶窯文化,永遠的陶瓷夢。未來,期待看到磁灶以瓷為夢創傳承,重現古鎮新輝煌。
文/林婉聰
圖/王耿華、部分圖片由磁灶鎮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