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尋根問源,「我從哪裡來」便成了國人亘古不變的問題。那麼,冀東大地兒女的祖先究竟來自何方?根又在哪裡?答案之一便是移民。
移民
移民是唐山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民把陶瓷製作技術帶來並不斷發展,使唐山成為陶瓷之都;移民把水稻種植技術帶來並不斷發展,使唐山成為華北稻作之都;移民把冶煉技術帶來並不斷發展,使唐山成為鋼鐵之都;移民把曬鹽技術帶來並不斷發展,使唐山成為北方海鹽之都。明代的兩次大移民,更對冀東地區村落形成、民族融合、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唐山由邊陲荒蕪之地到京畿腹里之區的歷史滄桑,處處都有著移民的印記。
移民多數來自
山西洪洞大槐樹
明朝初年,朱元璋舉師北伐,收復中原,由於水旱災害,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山西大部分地區則風調雨順,人丁相對興盛。洪洞縣是平陽一帶人口稠密之縣,加之地處交通要道,適合作為遷民的重點。明政府便在洪洞城北的廣勝寺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廣勝寺前大槐樹下,成了移民外遷的集中地。
據民間相傳,山西廣勝寺附近各縣的百姓都要在大槐樹下集合,然後分發各遷徙地。從洪武到永樂年間曾多次從人口密集的山西往黃河流域移民。當時,官府採取欺騙的形式,張貼告示說,只遷徙男壯丁到燕地戍邊拓荒,除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移,其他地方的人都要遷走。而當成千上萬民眾聚集在大槐樹下時,官兵四面合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遷移。
官家怕移民遷徙途中逃跑,對不願遷徙的移民捆綁上路,晝行夜息向北遷徙。移民途中要大小便時,就要把捆綁的雙手解開,就有了「方便」稱為「解手」的說法,至今唐山一帶將大小便稱為「解手」的說法仍保留了下來。
部分移民來自
山東、江西、安徽
據《永平府志》記載,明朝永樂年間,除大槐樹外,還有大批移民來自山東棗林莊、江西瓦屑壩、安徽的桐城等地。
《永平府志》
山東是個移民遷出之地,來自山東棗林莊的移民主要居住在原永平府的豐潤、灤縣、樂亭等地。據《豐潤縣誌》記載,現在豐潤的任各莊、左家塢和丰南的宋家營、大新莊、黃各莊等數個村鎮都有來自山東棗林莊的移民。在移民姓氏家譜中還延續著遷來多少世的記載。另外,還有一部分移民來自江西省鄱陽瓦屑壩、安徽桐城一帶,他們主要居住在樂亭、灤南、唐海等地,現如今唐山沿海地區的水稻栽培仍沿襲南方移民帶來的水稻種植技術。
《豐潤縣誌》
唐山冷僻姓氏
多與少數民族有關
研究表明,唐山的冷僻姓氏多與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有關,民族通化、融合從中可見一斑。今之古冶區卑家店的卑姓,祖上為蒙古國開國侯鮮卑仲吉;今之丰南區東、西邸莊等地的邸姓,祖上是來自西域大月氏;今之開平區冶里的朴姓,祖上來自朝鮮半島,是朝鮮族;今之玉田縣的耶姓,祖上是契丹耶律氏;今之豐潤的老姓,祖上來自粵北的老莊子。唐山一帶冷僻、稀有的姓氏還有:赫連、肥、胖、公、母、劃南、劃安等上百個姓氏。由於長時期多民族融合,使這裡的文化傳承十分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