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協文化論壇|民族自信與世界審美的相互成就

2019-09-19   東博社文旅號

第14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即將於2019年9月20日在中國南寧召開。這是一個開放的大舞台,閃耀著中國與東協各國的文化結晶;這也是一個大花園,百花齊放又各自芬芳,它們各有不同卻又擁有唯一的標準——那是「美」,並不千篇一律,勝在自有姿態。

歷經13年的中國—東協文化論壇,每年都向外界傳遞了中國—東協文化交流傳承的最強音。今年的第14屆,依然有來自各國的嘉賓,身攜屬於自己民族的「美好」,登上「中國—東協文化論壇」這個國際化的舞台,贏得來自世界的喝彩。

歷史沉澱之美


(這些展品收藏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發掘自俄厄文化遺址)

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阮文強此次帶著屬於越南的文化自信來到第14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他將為我們闡述俄厄文化遺址70多年的考古研究發現。圖中每一件文物都昭告著,千年前,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曾進行過多麼繁盛的文化貿易往來。那是因為美產生的自信,更因為自信的美,而獲得世界範圍內的審美共鳴。

脫胎換骨之美

(印尼婆羅浮屠 世界文化遺產)

(柬埔寨皇家舞劇,又稱高棉古典舞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原本只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如今已然成為他們本民族的奪目名片;它們早已站上了世界的舞台,蓋上了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的審美標籤——「世界遺產」。

當年的海上絲綢之路,讓屬於各國的「美好」初次漂洋過海,站上世界的舞台;如今的「一帶一路」延續使命,將各國之間的溝通紐帶進一步加強。立足中國,屬於世界,紮根於歷史,寄望於未來——「一帶一路」之美,是歷久彌新、脫胎換骨的美,它引領著中國與東協各國身攜瑰寶,走向世界。

第14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汶萊中國友好協會理事袁源浩,泰國宣素南他皇家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隆加·實里翁素挽,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福州將列席「文化傳承——民族自信與世界審美」專家討論,帶來精彩的思想碰撞。

撰文:覃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