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沒戲演的中年女演員,說錯話了嗎?

2019-07-29   蘿嚴肅

​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繫

mszhangziyan@foxmail.com

昨天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海清在台上發表了一段「中年女演員感言」,主題是中年女演員沒有好機會,希望台下的導演製片人看到自己和女性同行們。




「我們一直有一個目標,希望有機會跟優秀的團隊合作,這是我們的野心,也是每個演員的野心。歲月賦予我們經驗,皺紋,閱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我們沒有傳說中那麼不好合作。」

這段話的主題,在過去的兩三年內,已經有很多人,說了很多遍。海清再說一遍,在社交網絡上仍然收穫了強烈的反饋。

大家一次次發問:我們的行業里,還有可能有梅里爾·斯特里普、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海倫·米倫這樣用皺紋和白髮演戲的女主角嗎?


海清這段話,主旨和立場絕對沒問題,但細節有爭議。


但是,只要願意去說這個行業現在的問題,都是很好的。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聲絕不是太頻繁了太重複了,而是太少,太淺了。

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海清這段立場沒問題、細節有爭議的發言,恰恰說明——反思創作中性別歧視,網絡上眼下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困境中的女演員本人也出現了迷惘和偏差。




海清的發言,第一句就聲明「我們都是靠自己」,但其實沒有必要這樣。




有黑幕的做法當然是不好的,但一提到女演員就想到「潛規則」是另一個方向上的歧視。

一個女演員跟老闆導演談過戀愛並不意味著交換,但成功的女演員都因為戀愛史而承受過「她是通過xxx不正當手段上來的」這種指責。

現實里還有男性「成功人士」利用權力威逼利誘來侵犯女性從業者的情況,這是好萊塢「me too」發聲里的很大一部分內容。


「潛規則」中,是誰在主動,誰在獲益?我想更多的是掌握權力的男性,女性在這個系統中是受害者。


當女性為女性權益發聲時,著急把自己從「有瑕疵」「有負面」的女人里摘出來,突出「我是清白的」,可能也是走入了某種的陷阱。

「為了證明自己自己還很年輕,所以宋佳至今不結婚,還叫我們叫她小花。」這句好像也對宋佳有誤解。




是否結婚是一個普通的個人生活選擇,跟其他因素都無關,而宋佳「小花」這個暱稱很多年前就有了。




「我們大家除了演戲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干不好,八卦逛街除外」。這一句好像也有點刻板印象了。海清只說自己朋友圈裡幾個人的業餘愛好特徵是沒問題的,但是當她是在為女演員群體發聲時,似乎是會讓人誤會女演員這個群體就只有八卦逛街的閒暇愛好。




將女性形象完全跟購物、八卦這些動作掛鉤,涉嫌性別歧視。「A妹」Ariana Grande就在電台採訪中反駁過類似觀點。


海清用「便宜」「好用」來呼籲業內人士看到女演員們,可見當事人心情之迫切卑微。




但消除行業性的性別歧視里有重要的一條:女演員要求跟男演員同工同酬。

2015年的奧斯卡上,最佳女配角的獲得者帕特麗夏·阿奎特的得獎感言是:「感謝每一位納稅人和每一位公民的母親,我們曾經為了別人的平等權益而戰鬥,現在讓我們為男女同工同酬戰鬥,為美國所有女性的平等權益戰鬥。」梅麗爾·斯特里普在台下歡呼鼓掌。



當然,為了好角色好劇本可以不計報酬,是一種作品至上的個人職業選擇,海清願意少談錢多談質量,完全可以理解。但在代表女性發聲時主動說女演員「便宜好用」,可能造成某種誤會。

我不是指責發言的海清,相反地,我感謝她在一個重要場合說出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




首先要有人說話,然後我們再討論,再說話,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輿論循環。

海清這樣小心翼翼的彆扭的姿態,本身就說明女演員們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在偏見中掙扎。她們在訴說苦惱時不斷地用自嘲和玩笑化解那種喊話的氣氛,試圖讓一個抗議變得更輕鬆更溫和。



這是女演員們的困境,每一個普通女性何嘗又不是呢?

因為行業成見太深,女演員們自己都傾向於認為某些指責是對的,比如:「女明星太多潛規則上來的了」、「女人們玩在一起不就是逛街和八卦」、「女人都怕老」、「她們也不是大腕一般就演個花瓶收入肯定沒有老男人高」。

在說話時,為了不被批評,一個女演員選擇了先順從這些指責。她在自我懷疑中,小心翼翼地提出:我們不是靠潛規則都是靠自己的,我們都想演,我們都焦慮,你看到我們焦慮的程度了嗎?我很想演戲的,我就這一個追求了,我要價也不貴,你們能不能考慮一下我?

舉個類似的例子。生活里我也常常看到有女性這樣說:「首先,我不是女權主義者,其次我認為應該倡導兩性平等。」

因為「女權主義」在現在語境里已經被污名化了,導致部分女性一邊想要談論平等,一邊又害怕被貼上標籤,「女拳警告」(天哪我多麼討厭這四個字和那個emoji表情),所以很多女性一定要這樣表態:我不偏激、我不敏感、我贊同主流、我很溫和,在此基礎上,我覺得現在還是有性別歧視,這樣你們可以先看性別歧視的部分嗎,我都這麼說話了,你可以聽到我的問題嗎,你可以不要攻擊我嗎?

但我們不要指責這樣說話的女性了吧,我們都是歧視的受害者。

在這裡我想引用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營運長、《向前一步》作者)的一段話。

「女權主義」基本在每個國家都是個髒詞,對不對?你問那些年輕的女孩,沒人想做個女權主義者,我在書里就有個玩笑,說這個詞是另一個F word。我想做出改變。在美國,你問女孩子你是不是個女權主義者,她們都回答說不是,但如果你問她們相不相信男女平等,她們會說相信。所以我覺得人們應該接受「女權主義」這個詞,我在我的書里就承認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這也不是必須,我認為吸收「平等」這個理念才是必須的。





幾年前我看到這段話還不是很理解,女權主義為什麼會是一個「F word」。在社交網絡不斷污名化女權主義之後,我才深深感受到女性本身對於「女權」標籤的恐懼。

再翻看桑德伯格這段話,我很喜歡她的態度:「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認為吸收「平等」這個理念才是必須的。」

我的理解是:我不會為另一個女性是不是害怕「女權」「激進」「發言里有不嚴謹」標籤而糾結、而去批評她;我們的目標是要求性別平等,能說出現在不平等狀況的發聲者,我們都要鼓勵和感謝。

我更希望告訴那些一邊在發聲一邊在小心掙扎的女性們:其實我們沒有錯,沒必要給自己加這麼多限定詞和限定條件,我們有權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中年女演員們渴望機會,這是對於她們來說最迫切的問題。

但這應該只是最上面一層表象。

有人或許認為海清、梁靜們自己的知名度不夠,所以才沒有機會。

但沒有女主角的機會,有沒有配角的機會?

海清曾經在20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演一個赴美生子的拉拉,我們今年的電影還有這樣的角色嗎?


機會的縮減是每一個女性都會遇到的。

全國婦聯2017年的調查顯示中,約54%的女性表示,她們在面試中被問過婚育情況。

(《疏堵結合防治就業性別歧視》,王顯勇,中國婦女研究網,2018年12月17日)

在娛樂行業,機會的縮減也是所有女演員都遇到的狀況,無論什麼名氣、什麼資歷。

金字塔尖的大花,最近三年有誰演了一個特別重磅的配得上她們的好電影嗎?我想不出。章子怡的《無問西東》拍攝於2013年,是推遲上映的「舊作」。

第一代國際影星陳沖鄔君梅,現在活躍是活躍,演了多少配不上她們的影視劇?




陳沖唯有自己做導演時,作品才襯得起她的地位。


為什麼要當導演呢?陳沖說,因為我們的文化里沒有一個成熟女人的角色是有可看性的,一般都喜歡年輕漂亮的。陳沖沒什麼角色演,就還是當了導演。


現在有沒有發展趨勢好一些的中年女演員?當然有。許晴、劉濤、馬伊琍、姚晨都不錯。

但是這個不錯是相對的。舉個案的同時也需要看比例。被荒廢的女藝人遠遠多於有機會的。前輩一點的鄧婕、江珊、陳瑾,哪個當年不紅,哪個沒有代表作,哪個不會演戲,哪個現在狀態不好?怎麼都退隱了?有魅力的角色在哪裡?






其次,這些目前存在感比較高的女藝人,出鏡率高,作品角色質量究竟幾何?

許晴好運碰上了姜文,《邪不壓正》表現了她的成熟美,轉眼到《老中醫》,那是什麼人設什麼劇情啊??這還是戲骨雲集的年度重磅呢。




活躍的劉濤最新作品


昨天剛寫過的馬伊琍,《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是什麼質量?《我的前半生》算好劇嗎?


比較好評的《找到你》,是翻拍韓國電影的,不算是我們的原創劇本,雖然有本土化處理。


和馬伊琍共同出演《找到你》的姚晨,碰上《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已經是全國同齡女演員最艷羨的好機會了。但是仔細想想,《都挺好》的毛病也挺多,人設、細節、結尾都離佳作有距離。


姚晨早就說過自己的困境,現在《送我上青雲》是她自己做監製的。


看看鄰國日本,從主角到配角,從一線到二線,處處可見成熟的女演員,無論女演員多少歲,認真演就有走紅的可能。2018年日本「女性最想變成的臉」榜單中,沒有一個女星是30歲以下的。(舊文回顧對成熟女演員的態度,可能體現了行業文化水準)


現在所謂的「國產主流商業電影」里,故事幾乎都要跟女性沒有關係了。哪個女演員能在這種環境里出頭?

就拿本月的《銀河補習班》來說,男主身邊的兩個女性全部是符號化的,一個是反對男主的符號,一個是崇拜男主的符號。除了功能性的姿態之外,她們根本都是沒有來龍去脈的。

媽媽那個角色為什麼非要用打擊式教育,對孩子的感情是什麼樣的?女老師那個角色到底是什麼教育立場,她除了是男主的腦殘粉之外還有什麼自己的想法嗎?都沒有。




《中國合伙人》《夏洛特煩惱》《港囧》這些熱門商業大片里,女性全部都是男主的標的物。男主尚未成功時把女神同人生功利目標合二為一,男主成功後女神可以成為他們的附庸,部分男主終於醒悟「還是糟糠之妻好」仿佛就是浪子回頭了,女性形象依據「我得到的和我得不到的」「服務我的和我服務的」而被劃分成不同陣營的玩偶。





這種對於女性的忽視,是完全沒有把女性當做一個人來寫的。不管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一個角色應該有自己的感情、想法、命運。很可惜,主流國產片里,這種東西幾乎要絕跡了。

2019年的賀歲檔里,除了母猴歡歡,就根本沒有女性角色了。對,是沒有了。沒,有,了。

在國產電視劇里,能算夠得上「有血有肉女性形象」標準的也屈指可數。

古代女首富傳記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是「五個男人都愛我」的瑪麗蘇。


「OL標杆唐晶」除了演員有氣質穿搭好看之外,她是一個有正常邊界感的白領嗎?《我的前半生》是丈夫出軌後自強自立的故事,劇版的女主人生關鍵是什麼?是一個男人的出現和幫助。


《歡樂頌》也只做到了50%的現實主義。安迪的開掛人生呼應著幾個女性角色輪番出現的毫無必要的愚蠢,劇情在《老娘舅》和《小時代》兩個屬性里來回搖擺。


有名的女藝人和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都這樣了,更何況不是最有名的女演員,不是行業里相對好的機會呢?

這幾年來,不帶性別歧視的的創作,屈指可數。

這不是誰給誰機會,誰紅誰更占優勢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上的可怕的歧視環境。

娛樂行業里女演員和女性角色的境況,對應著的是一個大的現實。

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性別差距指數顯示,139個國家裡,中國從2008年中的第57位下降至2018年的第103位。

此外,在影視劇行業里,女演員的面對的又不僅僅是性別歧視的問題,還有整體反智、只要噱頭的趨勢。

好劇本、好項目就是太少了。男演員們的機會相對比女性更多更好,但成熟的有演技的前輩仍然是被忽視的一群人。

濮存昕都說:「影視作品沒有我的活兒,我演的東西沒人看。」


這個行業一天不尊重智力,成熟之美就一天不會有地位。

越來越多的女演員發出聲音,這是好事。

陳述自己的困頓,就是勇氣。

但是我也想告訴這些女演員,以及所有對現狀心存疑慮的女性,生活中的性別歧視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多還要深,這一切不是你的錯。

訴說者一個一個出現,我要讚美所有開口者的勇氣。

說出來不是結束,只是一個開始,我們不能停止質疑和思考,因為自由和平等是我們的終身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