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分批下達2020年以工代賑資金56億元,預計將吸納約30萬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就業增收。
以工代賑: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在分解計劃時,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縣市傾斜,廣泛組織貧困群眾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就業的貧困群眾參與以工代賑工程建設,為他們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業崗位,並及時足額發放勞務報酬,提高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水平,切實減輕疫情對就業增收的影響。
資金安排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並要求重點支持深度貧困縣和深度貧困鄉村,統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各地圍繞基本農田、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小流域治理、草場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等,解決好影響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突出困難。
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突出扶志扶智,將勞務報酬占國家以工代賑資金最低比例提高至15%,預計可為參與工程建設的貧困群眾發放勞務報酬8億多元。同時,鼓勵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在農業生產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增加短期就業崗位。
湖南:以工代賑,戶均增收2000餘元
湖南省鳳凰縣,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吸收當地農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通過勞動實現就業增收,力推貧困群眾脫貧。
2019年,鳳凰縣實施了阿拉營鎮龍井村等貧困村片區綜合治理項目,改造灌水渠1683米、新建灌水渠378米、改造排水渠87米等相關配套設施,覆蓋2個行政村,850戶32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6戶844人。通過建設農田排灌渠系,顯著增強了當地農田灌溉保水、排洪防漬能力等。
此外,通過道路新建、改造,實現項目區公路、機耕道、生產道等路網成型,進一步提升了阿拉營鎮藍莓、獼猴桃等產業園發展、灌溉和運輸條件,帶動安井、龍井村發展特色產業1150畝,實現產值500餘萬元,帶動當地1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2000餘元。
甘肅:為脫貧致富「鋪路」
「要致富,先修路。」甘肅省靈台縣中台鎮水泉村至蒲窩鎮五星村半灣社道路便發揮了以工代賑「賑濟」作用。
在項目實施一開始就逐級簽訂勞務報酬發放合同,督促施工企業足額繳納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24萬元,企業每月向鎮政府上報本月群眾務工工資發放花名冊,在以工代賑資金中優先足額發放參加項目建設農民的勞務報酬。
通過項目實施,增加務工崗位200多個,吸收長期務工人員60多人,臨時用工5000多人次,其中貧困戶長期務工32人、臨時用工3000多人次,直接提高了群眾工資性收入水平,發揮了扶貧帶動作用。
湖北:復工吸納本地務工群眾
秭歸縣泄灘鄉萬家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是其主要致貧原因,曾有貧困戶165戶395人。雖然有蔬菜園800畝,產量160萬公斤,藥材種植規模達150畝,但由於道路的不暢通,銷售是村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2019年,秭歸縣實施以工代賑示範工程項目—秭歸縣泄灘鄉萬家村張家灣至小埡豁經濟斷頭路建設。該項目於2020年3月11日經秭歸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研究同意復工,項目復工以後,施工企業決定除管理崗和技術崗以外,食堂炊事員、挖機操作員等其他崗位均吸納本地群眾務工,目前已吸納本地務工群眾2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5人),並支付工資3萬餘元,人均日工資為150元。隨著項目推進,計劃繼續吸納本地務工群眾15人,並將人均工資提高到每天180元。
以工代賑項目的復工,有效提振了貧困群眾防疫和脫貧信心,緩解了因疫情防控造成的群眾收入減少等困難,有效帶動了項目區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來源:國家發改委、人民網、農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