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五位一體」模式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

2020-04-03   二三里資訊濟南

4月2日,濟南市召開全市應急救援站建設工作推進部署會,宣讀實施方案、推廣建設經驗,並就建設進度和工作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安排,應急救援站建設被列入我市2020年度為民辦實事內容。日前,濟南市應急管理局發布《2020年濟南市應急救援站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應急救援站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健全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防控體系,補齊基層應急管理短板,夯實城市發展安全基層基礎,提升基層安全管理水平。

為保證整體運行效果、優化頂層設計,會議要求各區縣在組織專家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大型企事業單位、工業園區、社會機構等單位需求,以及危險源分布、災害事故特點等具體情況,制定建站方案,並結合當前工作做好「三年規劃」。

立足基層應急處置「滅早打小」這一關鍵的應急救援站將建成什麼樣?先行先試的「歷下經驗」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每個救援站都有配備的微型巡邏車,除每車配備的超細水霧滅火裝置、手抬機動消防泵、滅火器等裝備外,還配備了防護類、偵檢類、滅火類、破拆類、救生類、通信類等應急救援器材36類,共計128件套。從業人員不僅要精通這種裝備,隨機處置常見的突發事件,同時,還可以通過微型消防車加裝的北斗GPS系統和指揮中心應急指揮平台,實現「實時監控、區域聯防、多站聯動、互鄰增援」。針對老舊小區的各類應急、安全、消防突發事件,可以做到1分鐘接警、三分鐘到場、5分鐘處置,達到「打早滅小、快速救援」的效果。

救援站表面上只有幾間簡易房、幾個人、幾輛車,實質上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了社區、九小場所、重點單位基礎信息資料庫,明晰了各類場所單位的建築概況、設施配備、危險源、應急安全組織體系等情況,實現基礎信息數字化。24小時運行的安全隱患巡查、消防用水檢測、智慧用電雲檢測、重點部位監控、無線煙感報警和無線燃氣報警等「六大物聯網系統」,通過遠程監控,實現安全隱患可視化。並且,通過建立完善的隱患上傳、任務派發、整改核查、責任追究的閉環式工作流程,實現隱患整治規範化,解決了公共安全和應急救援難題。

建設方案要求,通過正規化建設和規範化管理訓練,打造出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基層應急救援隊伍,並確保隊伍戰鬥力。同時,強化與專業救援力量的聯訓、聯勤、聯動,發揮其分布廣、靈活性強、人熟路熟情況熟等優勢,實現現場協同,提前介入,切實發揮應急救援站的最大效能。

依託遍布全市的應急救援站,堅持「應急救援站、微型安全巡查車、專職應急救援員、安全物聯網、區域應急指揮中心」五位一體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專職應急救援員的專業優勢,加強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應用,強化人防與技防融合,形成集「安全巡查、宣傳培訓、應急救援」三大職能於一體的「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工作體系,打通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真正實現「滅早打小」,最大限度減少事故災害,成為市民的「街頭守護神」。

來源:濟南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