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的痛苦和煩惱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沒錢的時候為錢愁,有錢的時候為錢不夠多而愁;有了吃的還想吃更好的,有了穿的還要穿名牌;好不容易有了房子又嫌棄不夠大不夠豪華;看到別人出名自己又嫉恨焦慮……
一代宗師南懷瑾說:慾望太多的人被時時處處誘惑著,看不到前途,看不透幸福。古人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你的心能靜下來的時候,去除內心的私心雜念,就會變得智慧和有福。
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就是道,不生不滅。消除貪婪無知和狂妄,學習大道包容萬物的胸襟,才會過得逍遙自在,無所為而又無所不為。
看到這裡,有人直呼:這太難了吧!
其實不難,一個人一輩子最難的就是認清自己,最難的就是平衡自己的心裡,就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所以才會忙忙碌碌迷失自我,被慾望誘惑著沉淪痛苦。
南懷瑾說,一個人最上等的福報就是四個字:清靜無為。
清靜?無為?切莫被字面意思所誤導,等你看懂了下面的內容,倘若能夠徹悟,你也會成為有福之人。
南懷瑾說,佛家以出世的姿態入世。他最大的智慧就是撫慰人的心靈、引導人的善行,為人類尋找一個安頓心靈的樂園。
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有的結果都是一樣。可絕大多數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無休無止的占有。從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到後來想要很多錢,想要活很多年,想要兒孫滿堂,還想要子子孫孫個個都揚眉吐氣,想要自己每天都能生活在光環里,鮮花掌聲被人羨慕著追捧……
如果你認為這些才算是最上等的福報,那麼請問: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的福報定數都不相同,這是因為每個人前世修為各不相同,導致今生的福報有厚有薄。有的人享盡榮華富貴,有的人一生清貧落魄,不要事事都追求完美,不能時時和人攀比,那樣只會讓你越來越累、越來越不快樂。
佛法最大的智慧就是因果。無論你的福報是多還是少,都要積德行善去修福。需要你去除功利心、放下貪嗔痴,讓心裡變得明凈和安寧,和最真實的自己對話,問問清楚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別人能開飛機你就不能,別人能買別墅你就不能,別人地位顯赫、大權在握你就不能……人跟人不一樣。就像五根手指伸出來也有長短一樣,別人擅長的不一定你也擅長,同樣,你擅長的別人也不一定擅長。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就是這個道理。你所要做的,就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成就最好的你。
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看別人幹什麼也一窩蜂地去效仿,最後碰得頭破血流,落得個灰心喪氣。
南懷瑾大師對此有言:富嫌千口猶伶仃,貧恨身存似紲刑,何事莊生齊物了,一聲青磬萬緣醒。有錢人家的錢再多就不覺得多,人再多也覺得少幾個。沒錢的人就養活自己都覺得累贅,為什麼,沒能耐啊。
特別是第三句,是莊子的齊物論。所謂齊物,就是天下眾生都是平等的。有錢有財富最後要死,窮得叮噹響最後也要死,結局都一樣。有錢人有快樂和痛苦,窮人也有快樂和痛苦,這也是對等的。由此你就明白,從本質上來說,一切都是平等的。
所謂的貧和富、高和低、福厚和福淺其實都是表面現象。誰的福再多也有消耗殆盡的時候,即便再窮困也有閃耀的時刻,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
這就是當你帶著紅塵的煩惱和痛苦站在寺院裡,聽到那清脆的敲磬聲時,感到萬夢初醒。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神馬都是浮雲。
清福每個人都有,可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享用。南懷瑾大師認為:清福不是讓你無所事事,在家裡頤養千年。清福是在意識到一切皆空之後,放下心裡的貪嗔痴,消除妄想和惡念。不去攀比,不被慾望所誘惑,心裡清靜安寧,活出洒脫,活出豁達,活出生而為人的智慧和境界。
這下你就明白了,人們不享清福不是不會享清福,而是不懂得清福的真正含義。要麼安於現狀,也就是所謂的佛系人生,什麼都不做,不努力不上進不改變不修為,要麼就是被滿心的貪嗔痴占據著,為了功名利祿疲於奔命……
心中無喜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永遠是非常平靜的,心頭若無閒心事,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才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最上等的福報其實就在你的身邊,人人都有,唾手可得。但是要修得這一步,就要謹記南懷瑾大師的教導,要諸惡莫作、積德行善來培養這個智慧和福德,也就是你潛心修為的因果。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