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八所中醫藥大學未被國際組織收入:中、西醫和解之路何在?

2019-11-27   市場監管

  河南市場安全網訊 (www.hnscjgw.com) 香港地區和美國已經完全將中西醫分開了,中醫不能夠開西藥,西醫反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表示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對病人進行治療。國內目前也有這種趨勢,已經有醫院落地這一政策,未來將進一步規範。

  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八所中醫藥大學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 WDMS)除名。這也就意味著,這八所被除名學校的畢業生,今後或將無法以醫生的身份參加國際交流,留學生回國後將不能以醫生的身份工作。

  一石激起千層浪,除名一事引起了廣泛的對於中醫是否符合現代醫學標準的討論,「中醫粉」與「中醫黑」的矛盾,也因為這個事情再一次引爆。其實,中西醫之間一直存在著微妙的連結,理想的模式應當是「互利共贏」而非「互相對立」。

  東西方醫學交流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但是近年來,中西醫矛盾不斷,也一直沒有完全實現互利共贏的美好構想。那麼,未來中西醫的平衡點在哪裡?

  八所中醫院校未被國際組織收入

  世界醫學院校名錄是由世界醫學院校聯合會(WFME)、聯合國際醫學教育研究促進基金會(FAIMER)共同編制的,其權威性不可小覷,該名錄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目錄之一,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的權威性,美國對國外醫學院校畢業生的資格認證,就以此名錄為準。

  中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體系,也是嚴格參照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制定的。

  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可能就意味著,這些學校的畢業生今後將無法以醫生的身份參加國際交流,同時留學生回國後將不能以醫生的身份工作。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友會發表聲明稱,對於世界醫學院校名錄的變更,部分中醫藥學校不在變更後的醫學院校名單中,母校高度關注,第一時間與相關組織和機構進行了溝通協調。上海中醫藥大學美國校友會則致函上海中醫藥大學,希望校方與相關機構進一步交涉,恢復上海中醫藥大學進入名錄。

  為何被除名?是8所高校和社會各界最關心的內容。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友會也在聲明中解釋,世界醫學院校名錄最初由世界衛生組織管理,目前變更為由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和國際醫學教育和研究基金會共同管理。過去世界衛生組織在管理《世界醫學院校名錄》時,把傳統醫學院校(中醫院校)與西醫院校並列。然而,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接管名錄後,改變了做法,現在名錄只收錄開辦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院校,而不把中醫等傳統醫學列入此名錄。

  此後不久,教育部也發表回應。教育部表示,中醫藥學院是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被授予相應的學位,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相應類別醫師資格。同時教育部強調,「這一事實,不會因為一個非政府組織管理的院校名錄沒有收錄這些中醫藥院校,而受到絲毫的影響、發生任何的改變。」

  未來,教育部將貫徹落實大會精神和《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持續推進中醫藥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另外,本次除名後,仍有包括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內的20所國內的中醫藥大學,在世界醫學院校名錄內。事實上,這也不是世界醫學院校名錄第一次除名了。早在2012年,韓醫科大學也曾被該名錄除名。

  中醫教育問題待解

  東西方醫學交流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醫對中醫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並引發了持續一百多年的中醫存廢之爭。1981年,中國中西醫結合會成立,標誌著中西醫結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國家也十分注重對於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提出:「國家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不過目前,國內的中醫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來看,在適應市場需求、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都存在可以完善之處。

  此前華北某上市公司中成藥企也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以往中西醫完全分開的教育體系導致中西醫直接存在「對話難題」,「語言不通」成為現狀,如今後中西醫教育能結合起來對於中醫未來發展將會更加有利。

  有學者指出,目前國內的中醫藥學院的人才培養方向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同時人才的培養體系尚不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整體來看,中醫藥缺乏中醫養老、保健教育、老年病、康復等多方面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導致人才的專業性不夠。

  華南某高校中醫專業教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醫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同時國內的中醫市場也有待完善。他表示,我國中醫的高峰在漢代,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有諸多中醫經典。但由於一代代的抄錄和增減,現在的中醫教材與中醫經典差別較大,由於重重解讀「走了樣」。教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使用現代教材而非中醫經典,學生們自然較難掌握古代中醫的思想。

  從教育方面來看,中西醫教育有著較大的不同。具體而言,由於知識結構及更新觀點的差異,其人才培養方法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同時診療手段的不同、使用的病症及病人群體也不同;在教育的項目立項的組織形式上也有不同。

  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的教育理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高等教育不再是「終結教育」,學校教育對於醫學生來說,也僅僅是人生早期的職前教育。中醫教育的活動空間從封閉到開放,教育方法也從刻板到靈活。

  總之,中醫教育關係到中醫行業、中西醫結合等多方面的發展,其教學模式、教學制度等方面仍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目前國家也十分重視中醫教育,培養中醫人才,這些都在重塑著中醫行業的格局。

  中西醫結合路在何方?

  近年來國家十分注重中醫藥的發展。例如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就指出,中醫在治未病,基層、慢病治療、康復訓練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將中醫的地位提到了新高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也指出,中醫藥特色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就目前國內的形勢來看,中西醫結合醫學已經成為了現代醫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學者指出,中西醫融合發展,需要「以中醫為方向,以西醫為方法」,基於循證對4P醫學模式(預測性、預防性、個體性、參與性)和中醫加以整合,最終形成中西合璧的整體醫學。中西醫的治療是針對不同狀況的病人,不能夠一言蔽之。

  華南某高校附屬醫院的一名中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的中醫市場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規範,但是整體已經越來越好了。他認為,解決中西醫問題的關鍵在於,中醫和西醫各自發揮所長,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混用。其中,就要求醫生的知識結構合理,中醫專注於中藥,西醫則專注於西藥救治。

  他表示,目前香港地區和美國已經完全將中西醫分開了——中醫不能夠開西藥,西醫反之,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對病人進行治療。國內目前也有這種趨勢,已經有醫院落地這一政策,未來將進一步規範。這些都有利於中西醫結合,各自發揮長處。

  新時代下,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這同樣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使命。未來,中西醫結合醫學將負擔起開拓醫學新時代的重任。

  除此之外,中西醫結合未來還有望藉助其他行業更加進一步的發展。在跨學科風行的大科學時代,「新醫學、新醫藥」不僅包含中醫科學、西方科學,同時還與先進的科學思想、醫學理念息息相關。整體來看,生命哲學、基因科學、蛋白質科學、轉化醫學、精準醫學、整合醫學、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以及其他正在萌生的科學和技術的多樣性聚合、交融,將為現代醫學注入新的活力。(唐唯珂,李昊 )

  原標題:中國八所中醫藥大學未被國際組織收入:中、西醫和解之路何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