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打通產業富農「經絡」

2019-10-28   開州劉登平

 新華社重慶10月24日電(記者 王松濤、張婷)近年來,重慶市開州區緊繃「農」弦,瞄準「山地」「特色」「高效」「生態」,建立特色主導產業,打通優質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產業鏈,探索將農戶聯結到現代農業增值體系,共享改革紅利,推動產業興旺。

繪製「路線圖」,把特色產業建起來

開州區大力發展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組織專家劃片分村做規劃,將茶葉、中藥材、糧油果蔬和鄉村旅遊「3+1」作為主導產業。

「我們組織16個農業產業技術首席專家,研究推出24種產業扶貧增收模式,因戶施策引導他們種植養殖。」開州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扈月文說。

為管護好特色產業,該區實行產業扶貧指導員制度,選派200名技術人員分散到各村進行產業管護、品牌創建和利益聯結等指導督導。同時加強資金扶持,通過各類政策與融資支持撬動,整合產業發展資金近2億元。

以木香、黃連、杜仲為主的中藥材,被開州區關面鄉老百姓稱為「三大寶」。目前,該鄉木香種植面積達2.8萬畝,年產值近2000萬元,成為中國「木香之鄉」。

大進鎮幹部帶領村民發展山地特色效益農業,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通過「村民入股、市場管護、社企互助」的茶園管理機制,推動茶旅融合,使「產區變景區」,帶動特色產業興旺。

據統計,2018年,開州區新發展植物油料、蔬菜、柑橘、特色水果、中藥材、茶葉等特色效益產業8.89萬畝,肉類總產量13.3萬噸,實現產業富農。

搭建從田間到市場的產業鏈,把產銷渠道暢通起來

開州區圍繞品牌建設、加工和銷售等環節,構建產供銷環環相扣的產業鏈。「農業生產既面朝黃土,更面向市場,需打通加工、流通、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條,讓特色產業真正紮根田野。」扈月文說。

特色產品優質才能優價。為此,開州區農業農村委圍繞品種、品質、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新「三品一標」要求,推行標準化生產。

臨江鎮福德村合作社數千畝柑橘園正在建設智慧果園,防控蟲害設備隨處可見。開州區果品站站長周賢文介紹說,藉助物聯網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指標進行管控,可以從源頭上保障柑橘優良品質。

關面鄉按照「統一規劃建園、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成品質量、統一產品銷售,實行分戶種植的「五統一分」標準,切實提高了木香的單位產量、質量和市場認可度。

開州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余愛東介紹說,開州區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達到50個,新增市級名牌農產品7個,「開縣春橙」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開州區還加大終端直銷力度,培育農產品直銷配送主體企業,在城區建立各類農副產品直銷店。同時搭建冷鏈物流體系,對接京東等大型電商平台,藉助「開街網」本土電商平台,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現農產品順產順銷。

「三變」改革共享利益,把農戶聯起來

開州區以「三變」改革為突破口,深入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項改革,圍繞優勢產業,探索「支部+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湧現出臨江鎮福德村、大進鎮紅旗村、郭家鎮毛成村三個較成功的試點。

2016年6月,福德村成立柑橘種植股份合作社,全村共有2032畝閒置地被納入柑橘種植範圍,股權被分配到997戶農戶手中,盤活了農村閒置土地資源。

通過村民入股、政策補貼、金融扶持三個渠道,福德村前後籌措約1000萬元發展柑橘產業。目前已建成柑橘標準化基地3300畝、優質再生稻1000畝、稻蟹綜合種養基地300畝,特色產業已見雛形。

「通過改革,形成了村集體、龍頭企業、種植合作社、農戶之間的長效利益聯結機制,最終實現利益連心。」扈月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