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推特上的一則消息驚呆了不少人——英國61歲的彼得博士號稱已成功將自己打造成「世界上首位全電子合成人」。照片上,半人類+半機器的模樣比當年的霍金更加「前衛」,一時間議論聲四起,有爭議,有批評,也不乏支持者的力挺和鼓勵。
「彼得2.0」版本照片。圖片來源:Twitter@DrScottMorgan
這到底是一場以身試險的作秀,還是一次奮不顧身的救贖?一切還得從2017年說起。
漸凍人與智能機器人科學家
2017年,Peter Scott-Morgan(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被確診出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e Disease,MND),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醫生當即給他判了「死刑」——目前並無對症的藥物可以治療,就算積極配合治療,插上各種管子,也只能維持3年沒什麼生活質量的壽命。隨著疾病發展,他會逐漸喪失行走、說話、吞咽乃至呼吸的能力,最終他將被「鎖住」,猶如雕像一般在病床上死去。
在醫生告知病情的當下,彼得就驗證了自己心中最糟糕的預判。作為一名著作頗豐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科學家,彼得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自己就是研究機械如何造福於人類的,何不在自己身上做個「試驗」?
今年7月彼得博士的照片。圖片來源:The Times
彼得博士對醫生的診療結果嗤之以鼻,他的願景非常宏大——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他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召集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以及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跨國公司聯合團隊,為他量身定製「機器人」的「零件」。團隊成員來自Intel,DXC Technology和Accenture等大型企業。他這一驚人的舉動還吸引了英國電視台的Channel 4前來拍攝紀錄片,片名就叫《人類豚鼠》。
從「彼得1.0」到「彼得2.0」
開弓沒有回頭箭。很快彼得博士就遇到的第一個難題:肌肉萎縮使他無法獨立上洗手間。但好在他的胃腸非常健康,於是他選擇了3種侵入式治療——直接插入胃中的飼管、給腸道行結腸造口術、並對膀胱插入導尿管——他把這種方法命名為「三重造口術」(tripleostomy)。沒想到,這一切徹底解決了他如廁的難題,他生造的這一術語甚至還被寫入了《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
「彼得1.0」照片。圖片來源:Facebook@Peter Scott-Morgan
彼得已經開始朝著「機器人」的方向發展了,但彼得博士還在思考自己的「彼得2.0」版本應該如何執行。漸凍人的死因主要集中在進食或呼吸上,現在吃飯的問題靠飼管解決了,他卻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肺活量在快速下降。最直接的解決方案是切開氣管,用特殊工具清痰使人恢復正常呼吸。但這對免疫力低下的彼得博士來說風險太大,他最後選擇了切除喉嚨。
切除喉嚨雖然保全了食道和氣管,但彼得卻無法再開口說話了。大家為他量身打造了一款用AI學習並預測他說話的機器。當有人與彼得博士對話,他無需像霍金那樣用眼神選擇詞彙拼湊成句,而是直接在AI為他擬好的應答語中擇一發布。為了聽上去不再是機器的冰冷發音,彼得博士為自己的AI錄製了超過60個小時的語句,使之能自由拼湊成有情感有語調的句子,甚至,拜翻譯技術所賜,AI還能替他用地球上所有的語言發聲交流。
「彼得2.0」最大的變化就是為他構建了一個逼真的頭部,使他不再受漸凍症的發展而喪失面部表情。有了這個逼真的頭像,AI能讀懂他的意思,展現笑容或者皺眉。他戲稱這種動用AI來表演自己的感覺就像是導演和即興演員的關係,有時AI甚至會給出超出他想像的有趣選項,讓他又驚又喜。
愛是他對抗世界的唯一動力
彼得博士有一位非常愛他的丈夫,他和丈夫弗朗西斯相識於1979年,並於2009年完婚。早在13歲,彼得就意識到了自己是同性戀,並完成了身份認同。16歲時他因性取向與眾不同,被校長勒令不得再組織並退出學校的戲劇協會。在他最需要認可的時候,家人讓他在親情和愛情中二選一,自此他和丈夫開始浪漫地「對抗世界」,共同度過艱難的歲月。
80年代的彼得博士和弗朗西斯。圖片來源:Scott-Morgan.com
這些經歷都讓彼得博士變得堅韌不拔,他敢於對抗醫生所謂的「經驗主義」,也正是因為這段日子給他帶來了不屈的勇氣和信念。雖然學校中止了他在戲劇道路上的追求,卻意外為他開啟了結識計算機的大門。早在1984年他就在自己的著作《機器人革命》中預言:「人類需要決定是否要開發獨立存在或者與人類合作的人工智慧。」而「彼得2.0」的誕生,正好證實了協同AI是人類應用人工智慧的正確道路。
彼得博士並不畏懼死亡,只不過他不想因漸凍症讓自己對死亡束手無策。他拿自己作為試驗品,也是為了讓更多人在自己存活下來後能選用「同款」而降低醫療成本。他開始號召人們關注漸凍人群體,為採用機械設備改善漸凍人生活質量的議案鼓與呼。
有人抨擊彼得為「科技狂人」,看起來已經不再像個人類,但他毫不介意。在彼得博士的主頁留言區里,不乏知曉他故事而慕名來的粉絲,他們為彼得博士驚人的設計和頑強的生命而祝福。「我困在這裡,只是因為身體的限制。您不知道,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虛擬現實上,這有多自由。我突然又可以走路了,我還可以去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您也可以。我只是有機會先去一些地方,」面對記者,彼得博士笑著發聲了:「總有一天,您也會在那裡的。」
支持者們的留言。圖片來源:Facebook@Peter Scott-Morgan
參考資料:
1. http://www.scott-morgan.com/
2. https://www.techtimes.com/articles/245685/20191011/scientist-with-als-dr-peter-scott-morgan-set-to-become-worlds-very-first-full-cyborg.htm
3. https://www.facebook.com/DrScottMorgan
4. https://twitter.com/DrScottMorgan/
5.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im-dealing-with-motor-neurone-disease-by-becoming-a-cyborg-q55nnxj0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7p8dm4BMH2_cNUgox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