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曾國藩授任兩江總督。此後,曾國藩當了8年兩江總督,直至1868年奉命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於1872年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
曾國藩自從考中進士後,一生當了34年官。其中,當了10年兩江總督,當了2年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都被視為「肥缺」,讓許多官員趨之若鶩。曾國藩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清官,從不索取不義之財,也絕不損公肥私。但是,12年總督當下來,曾國藩也獲得了豐厚的收入。按照歷史學者張宏傑先生測算,曾國藩當了12年總督,總收入高達180萬兩銀子。
這樣一算,曾國藩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每年收入不下10萬兩銀子。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在清朝同治年間,10萬兩銀子無異於一筆巨款,相當於今天的幾千萬元,完全能讓曾國藩一家過上優渥的生活。然而,讓人不解的是,曾國藩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一家人需要自己在兩江總督衙署內種菜,不是有客人來訪很少吃上肉菜……這不是曾國藩在「裝窮」。事實上,曾國藩真的訴苦「入不敷出」。
1871年,曾國藩剛剛開始他的第二任兩江總督任期。有一天,曾國藩給在湖南老家的弟弟曾國潢、曾國荃寫信說:「紀鴻(曾紀鴻)之次子病白喉數日,今已全愈。餘合室大小平安。惟署中所用卉仆嫗婢等太多,食口眾,則用度浩繁。又兼治病醫藥,百端奢靡,入少出多,江督歲中進款竟不敷一歲之用。曩者嘗怪澄弟(曾國潢)日用大多,不能節儉,以致欠債甚巨。今余亦因用度不儉,亦將欠債,深為可訝。」
曾紀鴻是曾國藩的次子。曾紀鴻的次子生了白喉病,治療了幾天才痊癒。曾國藩向兩個弟弟報告了家裡的情況,訴苦說由於家裡的僕人、婢女太多,再加上一家老小經常生病,導致醫療費用開支大增,以至於入不敷出。
曾國藩以前曾經責怪曾國潢開支太多,沒有節省著過日子,導致欠下很多債務。現在,曾國藩擔心自己不夠勤儉節約,搞不好也會欠下債務。
為了縮減開支,曾國藩叮囑掌管家裡經濟大權的長子曾紀澤儘量節省開支,勒緊褲腰帶,從嘴裡省錢:「近囑戒紀澤(曾紀澤)等必須從上房、廚房兩處節省,而後不至虧空。」曾國藩一再表示,自己不會給子孫後代留很多錢財,但也不會給他們留下債務。
曾國藩的家庭開支確實巨大。一家大小几十口人的吃喝用度,還要隔三差五周濟宗族親戚。但是,這並不算曾國藩的最大開支。曾國藩需要養活的人,遠遠不止這些。
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衙署里,有一支龐大的幕僚書吏和僕役家丁隊伍,為曾國藩提供辦公、顧問、勤雜、保衛服務。這些人都由曾國藩聘請,他們的吃喝用度和俸祿,都由曾國藩自掏腰包,朝廷不會承擔一分錢費用。而且,幕僚的俸祿還不低。趙烈文被推薦進入曾國藩幕僚時,曾國藩一次性就拿了200兩銀子給他,作為安家費用。
更何況,幕僚書吏和僕役家丁基本是全職工作,他們的身後又有一個家庭,指望著曾國藩發放的薪水過日子,都需要曾國藩負責。趙烈文的家族龐大,經濟負擔很重,曾國藩一度建議他兼職給曾國荃當幕僚,領取兩份薪水,以解燃眉之急。可就是這樣,曾國藩還擔心自己死去之後,趙烈文得不到照顧:「足下負累,又將何策以了之?」
除了養活一家大小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外,曾國藩作為封疆大吏,還得負責興修水利、賑恤災民、興辦教育等地方事務。
1857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收復湖口縣城後,見到城牆已被太平軍破壞,磚石無存。曾國藩鑒於湖口縣城的重要性,決定重修湖口縣城。可是,朝廷是拿不出這筆重修費用的,曾國藩決定向當地士紳發起籌措。他帶頭捐贈了8000串錢,彭玉麟跟著捐贈了4000串錢。在他們的帶動下,當地士紳紛紛捐錢捐物,總算照舊重建了城牆。
不僅如此,曾國藩在官場上行走,需要遵守官場「潛規則」,在迎來送往上花費大量錢財。
1868年底,曾國藩進京覲見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時,隨身攜帶了一張2萬兩銀子的銀票。這主要是進京後,在朝廷內外進行打點,給窮得揭不開鍋的京官們送點「炭敬」「別敬」等。曾國藩當了17年京官,深知京官的心酸,所以一有機會就給他們送錢。
就這樣,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獲得的豐厚收入,像流水一樣流出去,當然會讓曾國藩感到「入不敷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