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私家車駛入(汽車影院),爸爸媽媽坐在前排,我們小孩子在后座上穿著睡衣打鬧。這時,爸爸把車停下來,關掉引擎,轉身說:「別鬧了!電影快要開始了!」這是1978年,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一家人等著看《外星貓》的情景。
2020年4月,德國科隆,一輛私家車駛入汽車影院。當年后座上的7歲男孩兒已經成為坐在前排的父親。這回,他告訴坐在後排的女兒們,別再打鬧、放下手機、快點兒坐好了,因為電影馬上就要開始了。對兩個女兒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它很奇怪,但是也很酷」。
《好萊塢報道》生動地還原了這組頗具畫面感的對比場景,也告訴我們,因受疫情隔離政策的影響,汽車影院,這一興盛於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的觀影模式,正在世界多個國家重新流行。
2020年04月08日-德國馬爾,俯拍汽車影院的停車場,攝影師:Ina Fassbender。
1 「無論放映什麼,都是一票難求」
所謂「汽車影院」,超大的停車場就是大型影廳,一個個車位就是坐席,當車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依序停好後,就可以關掉車燈,透過車窗看車前的超大螢幕畫面(在車場的任何位置都清晰可見),通過車內的收音機定點調頻來收聽電影音效(音效好不好,就在於車的等級了)。坐在車裡的人可以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喝啤酒、隨意交談,完全不用擔心影響「鄰座」或者被誰家的熊孩子嚇一跳。對於疫情期間,需要保持足夠社交距離的人們來說,這可算是不可多得的戶外安全娛樂方式。
據《好萊塢報道》,美國原本慘澹經營的汽車影院最近收入大幅增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演藝船汽車影院3月的營業額增長了40%,而在最近則增長了95%。實際上,這家影院只播放兩部片子:迪士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1/2的魔法》(Onward)和環球影業的恐怖電影《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院線老闆說他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諮詢郵件,很多人原本並不知道這家影院的存在,是疫情讓大家都很想出門找點兒事兒做。
《1/2的魔法》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在加州的一家名叫「派拉蒙」的汽車影院近日的電影票收入也直接翻倍。而韓國媒體稱,在2月韓國受疫情影響關閉普通影院後,韓國的汽車影院業務也出現大幅增長,在大邱、首爾郊區的汽車影院票房都同比飆升了20%到30%。
埃森(Autokino Essen),德國僅有的兩個全年開放的汽車影院之一,自三月以來也格外紅火,每次放映,票都能售罄。4月6日,影院播放了一部1991年的喜劇愛情片《曼塔,曼塔》(Manta Manta),一下子500張票就搶購一空,大受歡迎。埃森的經理弗蘭卡(Frank Peciak)說:「無論我們播放什麼都有人看,人們只是想出去看電影。……我們(的票)都是提前幾個星期就被搶購一空。」
《曼塔,曼塔》劇照
除了「走出去」的娛樂渴望,「全程無接觸」的觀影安全也是汽車影院在這一特殊時期受青睞的原因。在德國,人們只需隔著玻璃窗讓工作人員掃描手機里的電子票即可駛入。除了上廁所外,觀影全程大家都必須關閉車窗、呆在車上,做好「防護」的工作人員會在電影放映期間在場地內巡邏,防止有人隨意下車走動,真正實現了移動「隔離」式社交。
2 臨時影院「搶灘」 娛樂公司「搭車」
汽車影院的意外走紅也讓政府和商家看到了這個「小風口」。在韓國,很多公園和停車場出現了臨時的汽車影院,韓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緩解市民因疫情和隔離措施帶來的焦慮情緒,開始免費在公園裡播放一些老電影,供人駕車前往觀看。
首爾的一家體育樂園就臨時「變身」成汽車影院,人們可以通過電話預約來此觀影,「大家可以坐在車裡,關好車窗,吃著爆米花,欣賞大螢幕上的電影。這樣既能透透風,又能避免和別人直接接觸。」一位女士在接受韓國電視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此很滿意。
首爾市民喜歡「汽車影院」這種娛樂方式
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謝茲市(Schertz)的EVO電影院,將自家門前的一片停車場,改建成了可提供200輛汽車入場的臨時汽車影院,每晚的放映場次悉數客滿。德國的一家演出活動管理公司於本月在杜塞道夫展覽會的停車場設立了一家臨時汽車影院,4月8日開始「掛牌營業」。
據CNBC報道,汽車影院的興起也讓一些娛樂公司得以絕處逢生。美國一家主營戶外電影螢幕租賃業務的娛樂公司負責人表示,在過去十餘年間,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人們辦活動、開party時在戶外共同看電影,而疫情讓他們損失慘重。但現在他們將主營業務放在將LED大屏租賃給汽車影院,這樣汽車影院便無需等到夜幕降臨(幕布投影需求),而是可以全天放電影。「白天的戶外電影放映是個新概念。可以說,是汽車影院讓我們獲得重生,現在生意好極了,彌補了我們不少的損失。」負責人說。
3這份上世紀的「禮物」真的會復興嗎?
1933年6月6日,美國新澤西州的理察(Richard M. Hollingshead)在自家後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車電影院,可容納400輛汽車,銀幕面積達12.2米×9.15米。當時的收費是0.5美元,包含了停車費和電影票。他在廣告語寫到:「我們歡迎您全家的到來,無論孩子多麼的吵。」
隨後,這種新式影院在北美逐漸發展。但當時正值美國的大蕭條時期,汽油短缺,老百姓的閒錢也不多,所以汽車影院的發展相當遲緩。
1934年洛杉磯的一家汽車影院,汽車在排隊入場
二戰以後,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期,汽車產業爆髮式增長,人們偏愛遷居郊區別墅居住,電視也尚未普及,而當時的電影院又多在市區。天時地利,汽車影院就作為一種「補充」在郊區迅速崛起、擴張,並成為凱魯亞克筆下「垮掉的一代」群體中最IN的休閒方式之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汽車影院在美國達到鼎盛,影院數目一度達到6000家,票房貢獻一度占到市場總份額的1/4。
汽車影院在當年打動觀眾的兩點在今天看來仍有適用之處:一是「加量不加價」,汽車影院採取一車一票制,這對於合家歡和情侶觀影而言,人均票價低,又時常採用「兩片連放」的模式,有時候是題材、類型差不多的影片,有時候還會一部針對男性、一部針對女性,從而照顧到不同的觀影群體;二是「私密空間」,既適用於怕孩子們亂跑亂叫的大家庭,也適合於情侶間一時的激情所致、意亂情迷。
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電視、家庭錄影帶、網際網路、其他娛樂產業給影院帶來了一波波強有力的衝擊,傳統影院靠不斷升級硬體設備和自身的片源優勢總算保持住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但汽車影院則日趨邊緣化,影院數目銳減,經營普遍慘澹,日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國內的情況是,由於汽車普及的時間較晚,加之城市化進程快,汽車影院並未曾普及。早在1997年,中國首家汽車影院——北京楓花園汽車電影院開業,之後20餘年間,各大城市總有汽車影院開業、停業的消息,行業起色不大。
或許,這些時代的發展變遷已經佐證了汽車影院的「先天不足」,後發無力。當下的紅火,只是因為疫情下隔離政策的剛需,人們對走出去的渴望以及那份懷舊情愫的驅使。正因如此,這份來自上世紀的禮物才倍顯珍貴,只在此時,只為此刻。
疫情期間,「無接觸式」入場保證了觀影安全
文 | 陳凱一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