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起多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廣東揭陽惠來縣神泉鎮的11名顧客吃了河粉之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又是因為「河粉」這類的食物誘發的食物中毒,此事應該如何看待?用理性的態度看待此事,讀過新聞,我們更應該學會的其實是「預防」。
為何食用河粉之後會誘發食物中毒?
這次因為河粉誘發食物中毒的「中心物質」是一種我們並不常見的細菌物質,名為「椰酵假單胞菌」,這種細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米酵菌毒素」,從而就會誘發食物中毒,「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於夏秋兩季,此時這個階段正處在「夏秋換季間隙」,溫度較為不穩定,這個溫度環境恰好符合椰酵假單胞菌的最適繁殖條件。從食品角度來看此事,有三類食物更容易被椰酵假單胞菌污染,誘發食物中毒,而「XX粉」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類食品,比如您各位比較愛吃的河粉、米粉和紅薯粉等食物。
「椰酵假單胞菌」喜歡侵襲這三類食品:
- 穀類發酵食品:
糍粑、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發酵玉米面等食物。
- 薯類食品:
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食物。
- 已經變質的木耳和銀耳。
之所以這三類食品更容易發生「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是因為它們更容易被環境當中的椰酵假單胞菌侵襲、污染,另外如果儲存時間過長或者儲存環境不當,那就更適合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就會產生「米酵菌毒素」,人體在食用後即可能誘發食物中毒。
中毒機理:
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其主要原因是「土壤當中含有椰酵假單胞菌」,這種物質很可能是隨著加工原料進入到食品中,進而污染食品;然後再經過符合細菌生長條件(溫度、濕度)的存放最終產生米酵菌酸,從而才會導致中毒。
對於米酵菌酸而言,其耐熱性相對很強,一般在12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處理一小時仍然會保留毒性物質。
中毒反應(症狀):
「米酵菌毒素」的中毒反應發病急促,症狀與一般食品中毒症狀類似,輕微中毒時會出現噁心、嘔吐、上腹不適、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中毒時會有皮下出血、肝腫大、血尿、意識不清、抽搐甚至死亡等後果發生。
重中之重—「學會科學預防」:
- 細心選購「米粉類食品」:
很多人喜歡吃米粉、米線等食物,吃可以,前提要「認真挑選」。購買「米粉類食品」的時候,望您多關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給自己留出足夠的「品鑑時間」,最好可以現吃現買;關注食品的外觀,安全的食品一定是外形規則、色澤正常且沒有霉變的食品;另外,假設您在品鑑米粉等食物的過程中感覺到了食物有酸敗氣味等異味,應立即將其吐掉,降低中毒風險。
如果您一次性並未吃完購買的米粉、河粉,剩餘部分應立即妥善放入冰箱儲存,並抓緊吃完。
- 自家製作「穀類發酵食品」,態度要謹慎:
品鑑美食是人人都會有的一種「正常慾望」,這很正常。並不反對大家「自製食品」,只是想和您強調一下安全性。自家製作穀類發酵食品時,原料的選擇應該「細心+謹慎」,選擇玉米等穀物原料時,沒有哈喇味、不存在霉變是「主要原則」;浸泡穀類食物的過程中要及時換水,確保食品的衛生和安全;儲存穀類食物時應該做好防潮、通風和防曬工作,安全且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降低椰酵假單胞菌污染食物的風險,整個加工過程應該嚴格避免穀物食品直接接觸土壤。
- 安全品鑑木耳和銀耳:
兩種食用頻次較高的食物,心中牢記「安全處理(食用)」。首先,請拒絕食用自采的的鮮木耳或者鮮銀耳,對已經發霉變質的木(銀)耳要拒絕,這類物質的中毒幾率更高;購買正規超市(農貿市場)售賣的木(銀)耳,不購買商戶自行栽培的食品。其次,食用木(銀)耳時一定要清洗乾淨,使用乾淨的容器和純凈水泡發;現吃現泡,避免剩餘。用木(銀)耳拌涼菜,必須要用開水對其焯熟之後才可涼拌食用。
一旦發生此類中毒,該如何處理?
假設吃了上述的某一種食物發生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首先應該立即停止食用該類別食物,然後對中毒者立即催吐,排出胃中的內容物,減少傷害;接下來應抓緊送醫治療。
一起熱點事件,再次將「河粉、米粉」這類食物推向了高潮。碰到這類熱點新聞,其實大可不必過於恐慌;「食物中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基本的預防和處理常識;所以,接下來,請您科學預防、靠譜食用,最大程度降低「米酵菌毒素」對身體帶來的危害。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vYkF3QBd8y1i3sJDt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