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的古菜菜譜,一直是肉肉肉,還全都是豬肉,並且菜的做法也都特別簡單。這導致我們的作者信浮沉老師,寫稿寫得很崩潰。
這周的菜叫「荔枝肉」,稿子還沒寫,信老師就先作起了詩:
「
今天來講荔枝肉,先講荔枝後講肉。
要是直接就講肉,恐怕字數湊不夠。
」
荔枝為啥保質期那麼短?
上面的「題詩」並不只是戲謔之詞。
因為這道荔枝肉實在太簡單了,主料只有豬肉,利用烹飪手法把它做成荔枝皮的樣子,僅此而已。所以文章只寫豬肉的話,一來篇幅不夠,二來看點也少。
我們索性就從荔枝說起吧,既能增加些知識點,也不至於讓這篇變成抒情散文。
既然荔枝肉這道菜是模仿荔枝皮的,我們就來先說說,荔枝為什麼要有那樣的一層皮。
麻麻賴賴,一點不圓潤的荔枝皮
圖片來自:123rf.com.cn
荔枝是嶺南名產,而且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佳果,千百年來深受喜愛。可惜的是,中國的王朝定都多在北方,到長江流域就到頭了,王公貴族很少能吃到鮮荔枝。
雖然我們都知道楊貴妃和荔枝的故事,但是理性的判斷一下,以唐朝的運輸能力,這個故事的真假尚且難辨。即使真如某些學者推測的,加冰運輸或者整棵樹帶果搬運,歷經一周左右到達長安,那荔枝也已經快沒法吃了。
故而荔枝在中國文學史上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只有嶺南文人才寫它,篇目和質量都一般。
圖片來自:電視劇《楊貴妃》
荔枝難保存,所謂「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並非是誇張的說法。在荔枝下樹的時候,天氣正熱,若不採取冰鎮的方式,確實放不了幾天就快變成荔枝酒了。
這與荔枝皮、肉的結構以及荔枝的生存策略是很有關係的。
荔枝是無患子科的植物,這個科是典型的熱帶科,在我國北方很少見。
無患子科比較耐寒的種類就是欒樹,在北京這個緯度還算常見——就是夏天開黃花,秋天會結鈴鐺一樣的小蒴果,裡面有黑色小球,小朋友們經常拿來當彈丸的那種樹,公園裡就有很多。
欒樹
荔枝的果和欒樹差得很遠,它看起來更像一個核果——外面是皮,中間有肉質部分,裡面是個核兒,和桃子的結構差不多。其實這只是表象,在植物學上這叫「核果狀」,它和桃子這種真正的核果構成方式完全不同。
桃子的皮是外果皮,吃的是中果皮。
上周剛講過,再次祭出這張圖
圖片來自:123rf.com.cn
而荔枝的皮,是完整的三層果皮,我們吃的部分是肉質化的「假種皮」,裡面的核是完整的種子。
圖片來自:123rf.com.cn
我們吃荔枝的時候會發現,果肉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膜,通常是白色或者帶粉紅色,那是它的內果皮。
中果皮有一些石細胞結構,為整個果皮成硬殼提供了支撐。外果皮只有一兩層細胞,上面會長出鎧甲一樣的角質層,專業名詞叫「龜裂片」,那是為了保護果肉的結構和水分。
荔枝的內果皮
然而,這層鎧甲實在是樣子貨——不僅很容易破壞,而且龜裂片之間的紋路還很不緻密,水分很容易散失掉。所以荔枝稍微放放,果肉就乾癟起來,抽在一起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荔枝希望用自己美味的假種皮來吸引動物採食,進而幫助自己傳播種子。鎧甲則是防止蟲子或者不具備傳播能力的小型動物搞破壞。如果像椰子那樣形成難以破壞的硬殼,那就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生存策略了。
荔枝的花
因為身處熱帶,假種皮含糖量又非常高,長期保鮮是不現實的。於是荔枝就選擇了小花小果多結實的方式,來者不拒,都給你們吃,傳出一顆是一顆。
所以在盛果期,荔枝顯得非常誘人,啊不,是誘動物——鮮紅的顏色,易碎的質地,多汁的果肉,就是告訴動物朋友們,快來吃我啊!
幾天之後,皮就褐變了,果肉也酸腐了,看起來一點也不好吃了。熱帶水果嘛,打的就是短平快,反正熱帶動物都很懶,給足甜頭也幹不了多少活兒,就不指望有長工了。
放了幾天的荔枝
圖片來自:123rf.com.cn
又過了幾天
圖片來自:123rf.com.cn
有錢人,就是要把肉做成荔枝皮
說完荔枝,再來說肉。
其實動物身上是很少有荔枝皮這樣結構的東西的,也難為袁枚老師千方百計的把肉弄成荔枝皮的樣子。我們說過嘛,文人吃東西,總是矯情,色香味形一個不能少,搞點餐桌仿生學也是個情趣。
也許有人會說,「荔枝皮」這個詞不光是指荔枝的殼啊,還有一種皮革就叫荔枝皮,有很大的紋路,看著很有質感,怎麼能說動物身上很少見呢?
荔枝皮
其實,不管牛皮、羊皮還是豬皮,自然狀況下都沒有那麼大的紋路,所有的「荔枝皮」都是人為做上去的。而且往往是質量不大好的皮子或者價格不高的二層皮,為了好賣才做出這種質感。好皮子是不會這麼加工的,如果有價格很貴的荔枝皮皮具,可不要當冤大頭哦!
說回來。為了模仿荔枝皮的質感,袁枚老師採用了先炸後進涼水的方法,利用熱脹冷縮來破壞肌肉細胞的結構,使表面看起來凸凹有致,增加食慾。
荔枝肉
圖片來自:《祖宗的食譜》2019年周曆
這種方法在中國烹飪中非常常見。比如扣肉、燒肉的肉皮,也是採用反覆炸制再冷卻的方法,產生坍縮的質感。
更有甚者,還要在炸制之前抹一層蜂蜜,這樣不僅皺的厲害,而且還會讓糊掉的糖分變色,形成紅亮發黑的光澤質感,更加誘人。
圖片來自:全景網
其實挺好的肉經過這樣一炸一冰,肉質未免老化的嚴重,雖然之後的燉煮可以一定程度讓肉質還軟,可畢竟是積重難返,有違美食原則的。所以「荔枝肉」這道菜更適合下酒——有嚼勁兒、有口感,只是多少有點糟踐材料。
其實要獲得這樣的質感,也不一定非要炸。選肉質比較老的部位,橫絲切片,再炒老一點,也會形成荔枝皮一樣的外觀,只是吃起來就會更加味同嚼蠟,美味指數實在太低。所以,像袁枚那樣有錢的美食家,是不會採用這種方式的。
圖片來自:《讀心神探》
在這也給大家一個小貼士,荔枝肉要獲得外形和口感的平衡,肉最好切厚一點,油要熱,炸的要快。
這樣表面一層皺了,裡面還能保持相對的軟嫩。如果肉皮太薄,又是溫油慢炸,整個肉皮就會非常硬,荔枝肉就不行了,不如改做焦溜肉片更合適。
原料:
豬外脊200克,黃酒100毫升,醬油30毫升
步驟:
1.豬外脊切成5x5厘米左右厚片,下沸水中汆煮2分鐘,撈出備用
2.鍋中倒入植物油,當油溫六成熱(120攝氏度)時,將豬肉放入,炸至表面微微泛干,撈起直接投入冰水中,再撈起備用
3.另起鍋將豬肉放入,加黃酒、醬油及200毫升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直至湯汁殆盡即可
隨堂考
相關古菜菜譜
帶凍姜醋魚蘿蔔湯圓芙蓉肉剝殼蒸蟹
鰻面炙排骨生炮雞羊肉膏
蝦腐山海兜空心肉圓法制牛肉
八寶豆腐松黃餅山家三脆蘑菇煨雞
酥黃獨蔣侍郎豆腐爨豬肉假煎肉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編輯 | 高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ubDDWwBmyVoG_1Z2R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