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浮山腳下的毛主席石雕像

2019-04-25     青島城市記憶

位於浮山南麓,中韓街道凱都社區御景峰小區大門東側,原浮山料石廠原址處,矗立著一座花崗岩質毛主席石雕像。高約5米,坐落於兩層台基底座之上,兩層台基底座均為花崗岩石塊砌成。該雕像為整塊花崗岩石雕刻而成,在全國獨此一處。石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形象生動,氣勢恢宏,2008年被嶗山區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對該雕像建設情況的探索,嶗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在前些年費盡周折找到了當年曾參加雕刻的四位師傅之一的劉提世老人,通過老人的記憶,向我們講述了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

1969年4月,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後,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雕塑毛主席雕像的熱潮,而青島浮山盛產花崗岩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料就出自青島浮山,當時的青島料石廠就位於浮山腳下,廠革委會決定利用自身優越條件,就地建造一座毛主席雕像,並做為向建國20周年的獻禮。後經嚴格選撥和研究,最終決定由技術好、能力強、政治過硬的劉勝世、王立慶、蘭立忠、劉提世等四位同志負責整個雕像的雕刻工作。

1969年的初春,在青島浮山料石廠的一個車間,這四名同志懷著無比崇敬和激動的心情,開始了歷時四個多月的毛主席雕像雕刻工作。毛主席雕像石料取自青島料石廠,毛坯石料重30餘噸,運至車間後,進行封閉管理作業。設計方案匠心獨具,相關尺寸極具寓意,毛主席雕像總體高度為7.6米,象徵毛主席76周歲,雕像第一層底座為四方形,四邊設有四根石柱,代表自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開展以來第四年,並在這四根柱子頂頭上方處分別安裝9個燈籠。第二層底座四邊設有16根石柱,代表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持的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這是當時「文化大革命」的一個綱領性文件)。當問及具體雕刻細節時,老人回憶道:當時,四人對雕刻工作進行了分工,由時任廠技術員的劉勝世同志主要負責毛主席像頭部的雕刻工作。劉勝世原是解放前青島石包公司經理,解放後被安排在青島料石廠,此人雕刻手藝極高,王立慶、蘭立忠兩位同志負責毛主席像上半身的雕刻,而劉提世老人則負責毛主席石像下半身的雕刻及整體打磨。四人在沒有專業的設計圖紙,也沒有雕刻大師的專業指導下,只是由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比敬愛的熱情,根據塑好的水泥塑樣就開始了整石雕刻。

四人當年均40多歲,自接受任務後,在歷時4個多月的雕刻過程中,將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雕刻,吃住都在雕刻現場,一直到雕刻完工。老人在回憶當年雕刻細節時還道出了一件至今都讓他心有餘悸的事情:有一天,其他三位雕刻師傅外出辦事,只留下他獨自在現場雕刻,當他用鋼楔子沿著設計好的方向一寸一寸的雕刻石像風衣時,意外發生了,石像下擺的那塊石料未能按照設計好的石理紋路分離,眼看整塊石料就要報廢,劉提世當時非常害怕,當場嚇昏在現場,過了好長一會兒,他才醒過來,發現全身都已被汗濕透,老人定了定心神,再仔細觀察石料斷裂處,驚喜的發現還有補救的機會,在斷裂處還留有三公分的石料餘地,於是老人小心翼翼的一點點打磨出了石像風衣下擺處紋路。講到這裡,老人嘆了一口氣講,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壓力確實很大,至今也難以忘懷。

石像按期完工,1969年10月1日,青島建材公司在浮山料石廠舉辦了盛大的落成儀式,老人記得當時有青島建材公司領導、建材公司系統企業及部隊參加了落成儀式,還有周邊村民及團體也都自發前來參觀,現場氣氛空前熱烈。為表彰四位雕刻師傅,青島建材公司為他們頒發了獎狀,而四位雕刻師傅為紀念此次雕刻歷程,用花崗岩石自己動手製作了四個毛主席紀念石像章,石像章現至今還擺放在劉提世老人床頭邊上。老人說,雕像在全國很難找出第二塊,因為它不僅是絕無僅有的整塊石料雕刻而成,也凝聚了雕刻師傅的心血和那段歷史,老人曾多次回到石像前回憶以住,感慨萬分。

說起毛主席石雕像的發現與保護,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前,時任嶗山區委辦公室副主任的王保生同志,在一次爬山鍛鍊時,偶然發現此石像,認為很有保護價值,當時就很重視,並為該雕像的保護多方呼籲。後來,他就任嶗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後,將毛主席石雕像保護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並安排文物工作人員對毛主席石雕像進行現場勘察建立檔案。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後,又親自帶隊現場辦公,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研究論證,報請嶗山區政府研究後,於2008年公布為嶗山區區級文保單位進行保護,並設立了文保單位標誌。使毛主席石雕像得以在嶗山保存下來,成為嶗山的一個重要的文物保護標誌,為記住那段難忘的歷史,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編輯源自《青島市文物局》,文中圖片由本公眾號整理添加,部分圖片作者修方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t-m_msBmyVoG_1ZL476.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