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通過!你以為特朗普要栽了?別忘了他手中還握著「倆王四個尖兒」呢

2019-12-19   環球人物雜誌



佩洛西在眾議院嗓門大,特朗普在參議院有底牌,這場爭鬥沒有改變民意,卻放大了兩黨對立。



|作者:李正明 咖喱


特朗普再次「創造歷史」!


美國東部時間18日晚,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針對特朗普總統提出的兩項彈劾條款,即「濫用權力」和「妨礙國會調查」。


至此,特朗普成為繼前總統安德魯·詹森、比爾·柯林頓之後第三個被國會眾議院正式彈劾的美國總統。


不過,如果吃瓜群眾由此就認為特朗普離下台不遠了,那還是過於天真了。彈劾案雖然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但是下一步將轉到參議院,那裡才是整個彈劾過程的重頭戲。參議院需要2/3的絕對多數贊成才能最後通過彈劾案,而早已被共和黨把控的參議院,投下彈劾票的可能性實際上微乎其微。


可即使這樣,以民主黨人占優的眾議院也從沒放棄一絲希望。


自特朗普上台以來,民主黨就從未停止想把他扳倒的腳步,先是通過對特朗普「通俄」、給性工作者「封口費」等一系列指控,達到瓦解其口碑的目的。這次把「彈劾」徹底提上日程且完美走出第一步,更加可以算得上是取得階段性勝利。



面對來勢洶洶的彈劾案,特朗普也不會坐以待斃。


就在眾議院投票前一天,特朗普還在一封長達6頁的信中,憤怒地指責眾議院議長、頭號民主黨人佩洛西是「向美國民主宣戰」,稱其貶低了「彈劾」一詞,是在進行一場「非法、出於黨爭動機的政變」,暗指明年11月的總統大選。


再往前,12月4日,在彈劾聽證會當天,還在倫敦參加北約70周年峰會的特朗普,直接對聽證會選擇「視而不見」,並指出眾議院挑這個日子就是為了「羞辱」他。


特朗普在倫敦時,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通過了300頁的彈劾調查報告。他啟程回美國前表示,這場彈劾調查對國家沒好處,民主黨人趁他出訪時開聽證會是不愛國。他如此中氣十足,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正在北約峰會上努力喊話盟友多掏軍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卻在華盛頓「後院」忙著捅刀,實在不夠意思。更何況,佩洛西真的看不懂兩黨在國會兩院各霸一頭的現實,真以為能用彈劾把他趕出白宮?


特朗普可是唬不住的。



民主黨老太領銜彈劾戲


如果彈劾特朗普是場大戲,那麼劇本早就裝在佩洛西的腦袋裡。一位共和黨議員說,她在特朗普進白宮的第一天就琢磨了這一出,只等待合適的劇情配合。


這部劇上半場的場景在眾議院:


今年7月,特朗普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個電話,施壓對方調查自己的對手、前副總統拜登,並以凍結對烏軍援作為威脅,這就是所謂的「通話門」,是戲的序幕。


9月24日,佩洛西宣布啟動眾議院彈劾調查,是第一幕。


11月13日,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開始聽證,12月3日表決通過彈劾報告,是第二幕。


12月4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開始聽證,13日表決,是第三幕。


聖誕節前,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半場最後一幕——眾議院全體投票,在民主黨人占優的情況下,這次彈劾案通過基本沒有什麼懸念。


佩洛西不愧是老戲骨,演起「民主黨老太太」來得心應手。她公開表示自己很尊重總統的職位,還指示民主黨人在彈劾過程中要保持「虔敬和嚴肅」。


不過民主黨政客們卻忙著耍活寶,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在聽證會一開場,就來了段自編的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對話」,氣得特朗普直嚷嚷「誹謗」,要希夫辭職。


12月5日,佩洛西宣布要求司法委員會起草彈劾條款。當天,辛克萊廣播公司記者羅森問她是否恨特朗普。佩洛西用手指指著羅森說:「我不恨任何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恨。你不要這樣指責我。」


她用「怯懦」「殘酷」等詞數落了一通特朗普在控槍、非法移民等問題上的立場後,又轉向羅森:「我很討厭你用仇恨這個詞來形容我。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並一直在為總統祈禱,我仍然為總統祈禱。所以別說這樣的話,別惹我。」


在場的記者還未見過佩洛西如此發飆,猜想這個「恨」字大概戳中了她的神經。


特朗普則對這一出刷了條推文回應稱,佩洛西恨自己是因為股票市場和就業狀況都很好,「她說她為總統祈禱,我不相信」 。佩洛西隨後又在接受採訪時回應:「他信不信都沒關係。」


2019年12月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出席新聞發布會。


這兩位古稀老人隔空鬥嘴煞是好看,而幕後的大戲更精彩。


美國媒體披露,眾議院彈劾的每一步都是佩洛西在策劃,從是否推進彈劾調查到誰負責調查等都是她拍板,再向12人團隊傳達。負責起草彈劾條款的司法委員會主席納德勒是在她提出彈劾方案後才知道詳情的。


佩洛西說特朗普違憲:「總統濫用職權,削弱了我們的國家安全,破壞了我們選舉的信譽。」民主黨人指責特朗普以阻攔對烏軍援為籌碼,施壓澤連斯基調查拜登父子是否涉貪,這是「破壞選舉公正」。此前的調查中,確有證據顯示特朗普對烏施壓,但這是否構成彈劾依據,分歧仍很大。


目前眾議院的情勢,完全是民主黨憑藉人數優勢達成。比如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提交的報告,13位民主黨議員全部贊成,9位共和黨議員統統反對。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首場聽證,民主黨找的3位法律專家都支持彈劾,共和黨找的法律專家則說彈劾「太草率」。


憲政劇演成了黨爭劇,主角特朗普不肯出席聽證會也在情理之中。


他發推文說彈劾調查證據不足,聲稱要請最高法院停止眾議院的彈劾進程,還對民主黨人喊話:「如果你們想彈劾我,那就現在,快點,以便參議院能進行一次公平審訊,也好讓我們的國家恢復正常運作。」


12月10日,眾議院公布「濫用權力」「妨礙國會調查」兩條彈劾條款,特朗普說「太弱了」。


2019年2月,特朗普發表國情咨文,佩洛西鼓掌的表情亮了!



還沒到「牆倒眾人推」的地步


特朗普要求彈劾戲「快進」到參議院,這倒不全是叫板。彈劾戲的下半場是參議院的審判,由最高法院大法官主持,經過聽證後全體參議員投票判定。如指控成立,特朗普就下台,由副總統彭斯接任。但這需要得到2/3參議員投票支持。在共和黨控制參議院的情況下,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是特朗普的第一張牌。


當然,共和黨控制參議院並不等於全黨擁護特朗普,尤其是他與黨內建制派的矛盾不小,這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特朗普執政兩年多,已經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共和黨的「特朗普化」,這是他的第二張牌。


一方面,他和持激進立場的共和黨政客有較好的合作,他本人的民粹立場也幫助鞏固了該黨的基層選民。在去年的中期選舉中,得到他公開支持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參選人95%都得到了黨內提名,沒得到他加持的則多在黨內初選階段敗北,這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黨內的地位。


另一方面,特朗普也積極施展「個人交情」攻勢,經常給本黨的議員打電話聊天,不僅談公事,還聊電視節目和高爾夫球。一位資深議員說,他一年多接到的特朗普電話比小布希、歐巴馬兩位總統16年的電話還多。


雖然議員們自視地位頗高,但接到總統電話還是會「心跳加速」。2016年大選時曾譴責過特朗普的議員格雷厄姆,如今已轉變成特朗普的親密盟友。曾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羅姆尼是特朗普宿敵,特朗普對他更是下功夫。去年羅姆尼參選參議員時,特朗普迅速表示對其「絕對支持」。羅姆尼曾發文抨擊特朗普不配當總統,不久前還公開諷刺他是「自負的傻子」。但特朗普11月邀請羅姆尼和另一位「效忠度」不明的參議員柯林斯共進午餐。飯後,羅姆尼表示完全可以與特朗普握手言歡。


有人統計,眾議院開展彈劾調查以來,特朗普已經和數十位參議員共進過午餐了。這是他在給自己上保險。


民眾是否被民主黨的說辭打動,是第三個關鍵,也是特朗普的第三張牌。


雖然民主黨對特朗普發動猛攻,但11月底美國有線新聞網的民調顯示,支持和反對彈劾的民眾各占一半。這個比例與10月中旬的民調幾乎一樣。而支持和反對彈劾者中,都有九成左右立場十分堅定。也就是說,彈劾案幾乎沒有影響雙方基本盤的看法。


在另一個知名民調機構奎尼匹克11月底的調查中,支持和反對彈劾的選民分別占45%和48%,而在10月的調查中,這兩個數據分別是48%和46%。也就是說,反對彈劾者略有增加。這顯示出相當多的選民並不認為特朗普的錯誤已經達到必須被彈劾的程度。


共和黨政要們也是持這個論調。在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調查報告前,該委員會中的共和黨議員搶先發布了一份長達123頁的報告,為特朗普辯護,稱他沒有濫用權力,也沒有藐視國會,在軍援問題上的措施是基於對烏克蘭的合理懷疑,並說情報委員會的證詞來自不喜歡特朗普的人,目前的證據並沒證實特朗普犯有受賄、叛國或其他嚴重罪行。報告還說,民主黨人從特朗普上台起就一直「試圖違背美國人民的意願,拉總統下台」。


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則是特朗普的最後一張底牌。


目前看,民主黨人處在混戰局面,誰能最終出馬挑戰白宮,尚無定論。而共和黨方面,雖然麻薩諸塞州前州長威爾德宣布挑戰特朗普,俄亥俄州前州長卡西奇、亞利桑那州前參議員弗雷克等人也被傳有類似野心,但只要民主黨在彈劾案上拿不出過硬的證據,特朗普就不至於「牆倒眾人推」。而只要牆不倒,共和黨內的騎牆派遲早得出來「扶牆」。


2019年11月19日,特朗普(左一)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彈劾案。


「彈劾劇」的上半場剛剛落幕,下半場多半要到明年初才開演,但劇情和結局似乎已經編排完畢。甚至有分析稱,現在兩黨其實都想把戲早點演完。民主黨不希望彈劾案拖延下去、影響選民對黨內初選的關注,共和黨和特朗普本人更希望此事早點有個徹底了斷,好集中力量準備大選。甚至很多選民也不希望再把政治資源浪費在這場沒完沒了的消耗戰中。特朗普夠不夠格當總統,用選票來決定就行。



彈劾機制已經被異化


議會的彈劾機制如今淪為政治秀的工具,這與美國政治制度設計者制約權力濫用的初衷相差何其遠。


議會彈劾權可以追溯到英國。早在1376年,英國下議院就首次彈劾了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寵臣。1788年,首任英屬印度總督黑斯廷斯更遭到議會長達7年的彈劾審判。


美國建國之初,效仿原宗主國英國將彈劾權賦予國會,以制約總統。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將國會彈劾權視為憲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為國會由集體組成,不易濫權,總統卻因權力集中,必須通過彈劾機制來制約其貪婪、虛榮和野心,並將受賄、叛國與犯罪列為依照憲法可被彈劾的三件事。


但在實踐中,國會逐漸成為黨爭戰場,針對總統的彈劾也就成為無牙老虎。儘管國會有權彈劾總統、副總統、內閣大員和聯邦法官,但美國建國以來真正遭眾議院彈劾的只有60來人,最終被參議院審判「彈」走的僅8個法官。


第一個遭彈劾調查的美國總統是安德魯·詹森。他曾是林肯的副手,1865年林肯被暗殺後「扶正」。詹森是南方人,同情內戰中失敗的南方,與聯邦政府內激進的共和黨人發生了矛盾。國會通過法案,禁止總統罷免國會任命的聯邦政府官員,而詹森堅持罷免了激進的戰爭部長斯坦頓。這場人事糾紛最終引起對詹森的彈劾,且一直進行到參議院審判階段,最後他以一票之差僥倖逃過下台命運。


1974年8月8日,共和黨時任總統尼克森在眾議院通過彈劾條款前宣布辭職。他被指控在1972年大選期間派人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水門大廈進行竊聽,還為掩蓋「水門事件」而辭退多名官員,最終被眾議院控以妨礙司法公正、濫權、藐視國會等罪名。


當時民意對他極度不滿。8月5日,他在最高法院壓力下交出了相關錄音帶,其中可以清晰聽到他指示聯邦調查局停止調查「水門事件」的聲音。在當時的情形下,眾議院鐵定會彈劾他,參議院也極有可能將他定罪。


最終,尼克森選擇了政治交易——他辭職後,繼任的福特立刻宣布赦免他。這樣,尼克森保住了晚年的平安,但福特賠上了政治前途,在大選中輸給了卡特。


1974年8月8日,尼克森在眾議院通過彈劾條款前宣布辭職。


1998年針對民主黨時任總統柯林頓的彈劾案,更被認為是典型的黨爭。由於柯林頓隱瞞了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的婚外戀,遭到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作偽證」和「妨礙司法」兩項罪名彈劾。


最終,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以45票贊成55票反對、50票贊成50票反對,分別否決了兩項罪名。柯林頓干滿了任期,而且由於當時的經濟繁榮,在他被彈劾的那個月,他的支持率竟高達73%。


1998年12月21日,面臨彈劾的柯林頓(右)與夫人希拉蕊一起露面。


有意思的是,不久前柯林頓接受採訪時還給特朗普出了個主意,要他只管做好總統工作,讓律師們處理彈劾的事,這是柯林頓當年過關的策略。共和黨內也有人擔心特朗普頻繁對彈劾案發聲,反而會有負面作用。


不過這位我行我素的總統,能聽進誰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