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標|文【本文共5592字,26張圖片】
故宮一鬼畫800年沒人看懂,放大20倍看,我們被耍了,詭異得可怕!
提線木偶戲。
這幅「鬼畫」源自南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它只是一幅小扇面,屬於書畫小品,並不是什麼大作,但它卻被世人代代相傳,至今800多年也猜不出這畫究竟是什麼意思,也沒有人能真正看懂這幅畫。
從畫名《骷髏幻戲圖》上看,就很驚悚,像現在的恐怖片一樣。眾所周知,骷髏就是人死入土,屍體腐爛後留下的白骨架,這是世人最忌諱的東西,在南宋之前,還沒有畫家將骷髏入畫,他是第一人。如果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畫家,為了追求新奇也有可能,但是作為南宋一代名家,又被尊為「三朝老畫師」,大小也是朝廷中人,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那他又因為什麼畫這種鬼畫?一大一小兩個骷髏,還與婦人小孩同一畫面,這究竟想告訴世人什麼?
提線木偶戲。
八百多年後,確切地說是八百零八年後,當我們把畫面放大20倍,我們發現原來我們被耍了,這確實是很詭異,詭異得可怕,令人毛骨悚然。而耍我們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畫這幅畫的南宋畫家李嵩,他在畫中做了手腳,撒了個彌天大謊,耍了我們八百多年。
黃公望國畫。
另一個人是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在這幅畫誕生的143年後,也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為這幅畫寫了一曲小令《醉中天·李嵩骷髏紈扇》。他的弟子王玄真又把這首小令題寫在這幅「鬼畫」邊上。因為黃公望的誤讀,也誤導了後人665年,他也是被李嵩耍了,還是識破了畫家做得手腳,卻故意和他一起繼續耍我們?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正因為他們這兩個人,把本來只是把小扇面,搞得像巨作名畫一樣,耍得世人團團轉,到了至今也無人看懂這幅畫。現在,讓我為你從《南宋奇人李嵩,比北宋奇才張擇端王希孟更牛》《鬼畫放大越看越可怕,留下了諸多疑惑》《黃公望死前寫下的45個字,誤導了後人665年》《他在畫中做了手腳,不僅耍了黃公望,也耍了後人800多年》等4個方面,來講述這個千古之謎。
一、南宋奇人李嵩,比北宋奇才張擇端王希孟更牛
李嵩像。
南宋畫家李嵩絕對是個奇人,比北宋的張擇端、王希孟這樣的奇才有過之而無不及。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王希孟有《千里江山圖》,在中國十大名畫中,他們代表北宋就占了兩個席位。
王希孟有《千里江山圖》局部。
而張、王這兩幅畫都是恢宏巨作,《清明上河圖》縱高24.8厘米,橫長528.7厘米,尤其18歲少年王希孟畫的《千里江山圖》,縱高51.5厘米,橫長1191.5厘米,這幅長卷被世人奉為經典,成為「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至今無人超越。
北宋《清明上河圖》局部。
我們再來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簡直不及他們畫中的一零碎邊角,縱高27厘米,橫長26.3厘米,才0.6平方尺,和一張A4紙(縱高29.7厘米,橫寬21厘米,0.56平方尺)差不多。但就是這樣一平方尺都不到的小扇面,一幅無足輕重的小品,卻流傳了八百多年,不僅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奇蹟,並且其魅力無窮,足以見證它在書畫歷史中的江湖地位。
你說,誰牛逼?
這位李嵩是錢塘人,就是現在的杭州。他和齊白石一樣也靠做木工為生,一身貧寒,業餘愛好畫畫。後來時來運轉,被宮廷畫家李從訓收為養子,專門教授他畫技,竟然成了一代名家,先後在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三朝畫院當待詔,「待詔」就是等待詔命,從漢代就有,以才技徵召士人,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到宋、元時期尊稱手藝人為待詔,而畫院待詔由朝廷供養,相當於現在享受公務員待遇的事業單位的科員,大小也算是個官。當時的人尊他為「三朝老畫師」。
提線木偶戲。
一個木匠有這樣輝煌的人生,當然是人中龍鳳,絕對是成功人士,但為什麼又說李嵩是個奇人?根源還是在畫畫上的與眾不同,他和一般的宮廷畫家不一樣,不局限於宮廷工筆畫,他是什麼題材都愛畫,從宮廷到民間、從京城市井到鄉野村落、從百姓辛苦勞作到官宦吃喝玩樂,從仙山夢境到現實生活,其中以反映鄉村風土和農家生活的居多,傳世畫作就有《貨郎圖》《骷髏幻戲圖》《明皇鬥雞圖》《花籃圖》《西湖圖》等。
李嵩《貨郎圖》。
其中李嵩的《貨郎圖》是現存的一件有名的人物畫作品,圖中描寫貨擔郎在鄉村被孩童圍住的情景,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就像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義烏貨擔郎雞毛換糖走天下的情景,最後闖出了聞名世界的中國小商品城。畫面上充分描寫了貨郎擔周圍的孩童和婦女的精神動態,貨郎擔上琳琅滿目的用品讓孩童雀躍,讓婦女們興奮,場面很熱鬧。
義烏貨擔郎《雞毛飛上天》劇照。
而這一幅《骷髏幻戲圖》,是李嵩45歲時所畫,也就是在嘉定四年(1211年)。這正是他走向騰達的時期。一般來說,畫小品,多是閒暇之筆,或是創作其他作品,墨有多餘些許,隔夜成了宿墨,有些可惜,於是趁著興致一揮而就。所以,小品多是簡潔輕快,以意境見長。
20世紀90年代初的義烏貨擔郎。
但是李嵩卻要反著來,在一張A4紙差不多大小的扇面上,竟然畫了6個人,畫的還工筆。學過畫的人肯定要在心裡暗叫,我的天,他是怎麼做到的?這不會是在懲罰自己嗎?有人說這是畫家在炫技,展現他繪畫藝術的肌肉。想必,那是不自信的人所為,對於一代名家,他已沒有這種必要了。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在這麼小的扇面上畫出的骷髏和薄紗,簡直又是鬼斧神工。
二、鬼畫放大越看越可怕,留下了諸多疑惑
把這幅畫放大20倍,很多網友看了都說越看越可怕。那麼它究竟可怕在哪裡?首先是畫面太可怕,畫面右邊(見下圖),一個尚未學會走路的小孩在地上昂著頭在往前爬,除了左手與雙腳著地,右手卻伸向空中,而孩子身後一位婦女伸出雙手似作阻攔狀,恨不得把地上的孩子抱起來,婦女的表情不但有些著急,而且很恐懼的樣子,是在擔心孩子可能會遇到危險嗎?
《骷髏幻戲圖》局部放大20倍。
吸引小孩往前爬的是什麼好玩的東西?放大畫面,嚇人一跳,原來是一個小骷髏,這小骷髏身體半蹲,不僅手指和腳趾都在動,還伸出雙手,似乎還向小孩作出了「快過來,快過來」的招呼動作。這景象也忒瘮人了,不禁讓人毛骨悚然。
《骷髏幻戲圖》局部放大20倍。
再看小骷髏上方,有一些細線吊著小骷髏的各個關節,順著線往上是一個「王」字型線板,再往上看,更可怕的場面出現了,拿著這個線板的是一隻手的白骨,白骨背後是一具頭戴黑絲帽子,面目猙獰,席地而坐的大骷髏,陰森森的,很瘮人。尤其那一對眼洞顯得格外驚悚。他一條腿平放在地上,另一條腿撐著那隻拿線板的手,正在操控小骷髏。讓小骷髏右腳著地,左腳抬起,兩臂做招手狀,還上下牙齒張開,似在說笑。這個畫面也太詭異了。
《骷髏幻戲圖》局部放大20倍。
其次,整幅畫看了讓人很詭異,細思極恐。本來提線骷髏演出,是宋代市井中常見的一種木偶表演形式,只要了解它的歷史,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但是大骷髏身旁有一副擔子,中間是一條扁擔,兩頭挑著兩個箱子,上面放著草蓆、雨傘等日常物品,這明明是街頭藝人漂泊在外的家當。為什麼畫面上這個操縱小骷髏的不是街頭藝人,而是一個大骷髏。
《骷髏幻戲圖》局部放大20倍。
再看背後那位在給懷裡的孩子喂奶的婦女,只見她側身探頭向骷髏望去,面對眼前的一大一小的骷髏不但神情坦然,而且臉上還洋溢著一絲微笑。這讓世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多網友看到這一大一小的骷髏,不僅心慌,而且也很害怕,有的是越看越可怕。但這位婦女為什麼一反常態,和看到孩子爬向小骷髏的那位婦女,伸出雙手生怕孩子被人家抱走一樣,非常緊張和驚恐的神情截然不同?
李嵩《骷髏幻戲圖》。
一些網友說,細想下去,給人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位抱著嬰兒的婦女是大骷髏的託兒,他們是用骷髏表演來拐賣小孩。要不然面目猙獰的大骷髏,臉上為什麼會有一絲竊喜,一定在想「小孩啊小孩,你過來吧,過來我就能掙大錢了」。為此,有網友推斷畫家之所以要畫這幅畫,其實是想告訴世人,大小骷髏是真實的人,由於他們從事不法活動,故而將他們畫成骷髏「傀儡之狀」?是一種藝術醜化,是「魑魅魍魎」的隱喻。
靈魂玄畫。
還有網友認為,是我們被耍了。這幅畫面怪誕詭異的鬼畫,同時出現在世的活人與死人的骷髏,這不是要告訴世人生死輪迴嗎?要不然畫家將生死兩界畫於同一畫面上,又是為了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含義。總之,對這幅鬼畫,千人有千種看法,但誰也不清楚這究竟要告訴世人什麼。
生死輪迴解讀。
三、黃公望死前寫下的45個字,誤導了後人665年
顯然,問題沒有網友猜想的這麼簡單,要不然800多年不會沒有人能看懂。其中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讀懂了這幅畫,在臨死前,專門為這幅一百四十三年前的《骷髏幻戲圖》,寫了一曲小令《醉中天·李嵩骷髏紈扇》,一共45個字。結果這也是一種誤讀,因為他的誤讀,誤導了後人665年,也相當於耍了我們665年。
黃公望像。
這個人就是創作了「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的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並稱「元四家」,併名列之首。他的傳世作品還有《水閣清幽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著有《寫山水訣》。他在1354年(另有一說是1358年)死前,寫的這首小令,曲文內容是: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尋一個小樣兒把冤家逗。識破個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單堠。
這首小令被收入明代孫鳳編《孫氏書畫鈔》中,後輯入《全元散曲》。因為《富春山居圖》,大家只知道黃公望是位大畫家,其實,他還是一位元曲家,無論曹楝亭還是鍾嗣成,都在《錄鬼簿》中,以曲家身份為他立過傳。
黃公望弟子王玄真題寫的小令。
但是他的弟子王玄真就有一些扯淡了,把老師的這首小令題寫在《骷髏幻戲圖》邊上,原本的45字變成了46個字,多了一個「你」,還另有5個字不一樣(見上圖的紅圈)。內容變成了這樣: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弄一個小樣子把冤家逗。識破也羞哪不羞?呆你兀自五里巴單堠。不知道是這位弟子故意為之,還是筆誤,就算是筆誤,這也太離譜了。
這首小令是黃公望對李嵩這幅畫的解讀。他在曲文中說,骷髏般的傀儡沒有半點兒皮和肉,卻有著一擔苦與愁,藝人將線板上的絲線輕輕一抽,運用各種指法操作,表演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把觀眾逗樂。而一旦被觀眾識破機關,那就羞死人了。此處演完,依然又得轉到下一個場地演出。
李嵩《骷髏團扇圖》和黃公望的小令。
黃公望的意思,這幅畫是描寫那些耍傀儡戲的藝人,不僅人瘦得沒有一點肉,像骷髏一樣連皮都沒有了。停放在藝人身後的戲擔子,就是他們一家人所有的家當,上面有草蓆、雨傘及衣被等行李,旁邊坐在擔子上抱著小孩正在喂奶的婦人就是他的家人。這是藝人攜妻帶子,為生活辛苦奔波的寫照。
黃公望國畫。
他這麼一說,大家才明白宋朝戰亂不斷,貧富差距極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嵩把藝人畫成骷髏,原來是想說他們生活艱難。按這樣的邏輯這幅畫就說得通了,所以,大家就接受了黃公望的這個解讀。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骷髏身上穿的衣服,那可是透明的薄紗,薄如蟬翼,織造考究,和馬王堆貴族墓葬出土的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有的一拼呀!這種素紗襌衣重量僅49克,連一兩都不到,這可是西漢紡織技術的巔峰作品,迄今無法複製。能穿得起這種衣服的絕對是大戶人家,也只有王孫貴族才穿得起這麼高檔的衣服。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另外,畫面上兩位婦人面態雍容華貴,體形略胖,衣著考究,插珠花帶耳環,打扮時髦,不可能是窮人!兩個小孩也是胖乎乎肉敦敦的,這哪裡像窮苦人家,更不可能是會被餓死成白骨的藝人。很顯然,黃公望的解讀到這裡就無法說通了。網友說,這不是明擺著我們又被耍了。
懷抱嬰兒的婦人面態雍容華貴,體形略胖。
四、他在畫中做了手腳,不僅耍了黃公望,也耍了後人800多年
黃公望為什麼會誤讀?網友認為,這是我們又被李嵩被耍了,他在這幅畫上做了手腳,讓人發覺不了。首先,李嵩在畫這幅小品的時候,就沒把藝人當真人來畫,因為這樣和普通的市井風俗畫就沒什麼兩樣了,為了避免落套,他就把真人畫成骷髏,這樣就成了獨一無二了。其次,既為了體現他的真實意圖,又不想被人輕易發現,他又在骷髏身上做了手腳。
局部放大20倍。
誰見過骷髏是穿衣服的?他就在骷髏身上畫了一件薄衫,關鍵是這件薄衫薄如蟬翼,細絲飄飄渺渺,像風像霧,不細看是看不到它的存在,細看也會被誤以為是落在骷髏上的灰塵,也是薄的如霜。只有放大到20倍,骷髏身上的薄衫才可以隱約可見。所以,這幅畫看似最經典的地方是對人體的骨骼清晰精準的刻畫,其實真正最經典的是對薄衫的刻畫,那種精緻無人能及,這也是這幅畫最有價值的地方,透明的技法和深不見底的功力都體現在了這裡。
局部放大20倍,骷髏身上的薄衫薄如蟬翼。
這也是這幅畫的玄機所在,更是黃公望晚年老眼黃花而被耍的原因。那麼,李嵩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呢?這還要從他身上找根源。作為「三朝老畫師」的李嵩平時樂於關注百姓的疾苦,但也沒有少見官宦人家的奢華,所以,在貧窮與奢華這兩者之間,他肯定有過很多思考。
另外,他還對佛教、道教都有所研究,自然也知道佛教是怎麼看人世間的,在佛教里世人無非是帶肉的骷髏。而在宋代,骷髏乃是一種常見的關於人的諧謔式隱喻,李嵩是借骷髏的隱喻來表達自己的寓意。基於這些因素,李嵩的這幅畫不易被人理解是肯定的,加上他在畫中做的手腳,就更甚了。所以在美術史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其實,李嵩這幅畫的謎底就是要告訴世人,大骷髏既是貧窮的藝人,也是富貴之人,不管是什麼人,最後都是一具骷髏,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無論貧窮富貴都是一樣,就像你在耍骷髏戲,你也被生活所耍,被命運所耍。所以,人生是虛妄,人生在世,這該開心還是得開心,該喜樂還得喜樂。也正因為此,畫名不叫骷髏圖,而叫骷髏幻戲圖,重在「幻戲」這兩個字。
對此,你覺得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歡迎分享你的解讀。
本文系【陳洪標寫字說畫】原創,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傳記作家、書畫評論家陳洪標撰寫,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