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陣的涼意慢慢褪去了「秋老虎」的餘威,迎來了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的秋分。
我們的身體卻仿佛邁入「多事之秋」,出現口乾、鼻干、皮膚乾燥瘙癢、大便乾結難解等症狀。
此時必須注意「養陰」,中醫稱之為「秋冬養陰」。「秋冬養陰」即是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理人體的陰陽,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
1、 秋冬之季氣候由熱轉涼,由涼轉寒,萬物都趨於收藏狀態。陰長陽消,陽氣內收,陰氣盛於外而虛於內。
人體順應秋冬收藏之性的正常反應,故只有補充足夠的陰氣,使陰氣得以收藏,順應自然,才能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不易患病。
2、 秋冬養陰,陰精充足,則使春夏陽氣化源不斷,從而陽氣更旺盛。所以我們說,秋冬季節陰精充盛,能有助於來年春夏陽氣的化生。
3、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冬天氣收斂,其氣清肅,氣候乾燥,失於水分滋潤,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之景象,這讓我們想起古代電視劇里秋後問斬的蒼涼感覺。
燥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燥邪。燥邪為乾澀之病邪,侵犯人體,損耗人體之津液,即損傷人體之陰,繼而出現各種乾燥、澀滯的症狀,如口鼻乾燥、皮膚乾澀瘙癢,甚則皸裂、毛髮無光、小便短少、大便乾結難解等症狀。
秋冬養陰並不是一味盲目地補陰。無論是臨床用藥還是平素飲食,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特點、生活習慣等不同,加以權衡輕重。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體質可歸納為平和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等五種體質。應按體質因人進補。平和體質的人對藥膳沒有特別要求,飲食有節,避免過飢過飽,飲食合理搭配就可以。
1、氣虛體質的人
宜食用健脾益氣藥膳,主要包含黨參、白朮、茯苓、白扁豆、西洋參等,避免食用蘿蔔、空心菜等食物。
2、血虛體質的人
宜食用養血藥膳,主要包括當歸、大棗、何首烏、生地、靈芝、阿膠等,以及烏雞、紅糖、芝麻等補血食品,避免食用狗肉、羊肉等溫燥食物。
3、陰虛體質的人
宜食滋陰藥膳,主要包括山藥、熟地、黃精、麥冬、百合等,可以食鴨肉、瘦豬肉等滋潤食品,避免食用辣椒、韭菜、羊肉等溫補食物。
4、陽虛體質的人
宜食補腎溫陽的藥膳,主要包括肉蓯蓉、乾薑、牛肉、羊肉、韭菜等,少喝綠茶和食用西瓜、梨等寒涼食物。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同屬於秋冬季節,不同地域環境的氣候狀況迥然有別。
1、秋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來抵禦寒冷;
2、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如雞、鴨、魚類;
3、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乾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為宜。
1、烏梅、石斛各1 0克,山楂6克,煮粥食用。適用於秋季胃脘嘈雜、飢不欲食、口咽乾燥者。
2、石斛6克,梔子花3克,泡茶飲。適用於秋季易生口瘡、脾氣急躁者。
3、西洋參3克,百合花2克,泡茶飲。適用於秋冬季失眠乏力、健忘者。
4、核桃仁、松仁適量,加入冰糖和粟米適量,小火燉熟。適用於秋冬季頭髮乾枯變白或脫髮者。
5、花生仁、胡桃仁各10克,枸杞子5克,紅棗3枚,山楂6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花生仁、胡桃仁、枸杞子等先煮15分鐘。
然後將粳米倒入鍋內,用文火熬爛成粥;再加冰糖、大棗、山楂;再熬5分鐘即可食用。適用於秋冬季倦怠乏力、虛弱神疲者。
秋冬養陰是遵循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隨著自然界一年四季陰陽寒暑的不斷變化,人們必須順應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方能養陽以助生長之能,育陰以益收藏之本,達到在不同季節人體氣機與天氣的協同而動。
我們在順應這種變化規律的同時,還需根據每個人的自身實際狀況,有所偏重。即中醫所說的「養生長壽,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有真正懂得了這些,再來談養生,談治病,才能靈活運用。
「轉發"是一種鼓勵!
大家有問題可以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