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這樣算不算出律?

2019-06-21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

詩詞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這樣算不算出律?

這是個對平仄格律有一定認識的人提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格律詩第一大忌諱就是三平尾。末句「仄仄平平平」在成熟的格律條件下,鐵定是出律的。

那麼為何有這麼一問?

這四句的平仄關係,從平仄格律的基本原則「對」、「黏」上來講是沒有問題。我們知道仄起仄收格式的平仄關係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可以看到,前兩句和正格一模一樣,是沒有問題的。而第三句第三字的平改成了仄,形成了三仄尾。

我在前面有篇文章中提到過,三仄尾並不是出律。這種現象在唐詩中大量存在,甚至被視作「平平平仄仄」的一種變格,都不需要拗救。

這是因為仄音包含了古音中平上入去中「上」、「入」、「去」三種發音,即使是「仄仄仄」,這三個發音還是有可能不同,在吟誦的時候並不會造成「平平平」這種同聲調的乏味枯燥的感覺。比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裡「潮平兩岸闊」就是「平平仄仄仄」,但是「兩岸闊」三個字的發音其實是「上、去、入」,所以並不會造成讀音拗口。

所以,三仄尾從來都不是問題。

但我們也看到,即使「潮平兩岸闊」是「平平仄仄仄」,他的對句並不是完全相對「仄仄平平平」,而是「風正一帆懸」,「平仄仄平平」,實際上還是遵守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規則,並沒有出現「三平尾」。

那為什麼三平尾就是出律?

平聲相對於仄聲來說,只包括了陰平、陽平。而且這兩種聲調都是平和、悠長的。在詩詞中,特別是格律詩中,韻腳必須使用平聲。這是因為平聲上揚,起到一個句讀的作用,告訴讀者,這句話說完了。

如果使用連續的平聲,一連三個平聲字,聲律就沒有變化顯得平板,不能出現音調的高低抑揚變化,聽起來就不會和諧悅耳。而詩歌作為一種用來朗誦的韻文,一旦失去了抑揚頓挫的上口感覺,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

詩是韻文,是音律和內容的完美結合,所以要儘量避免這種會產生錯誤吟誦感的音韻組合。

唐詩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靜春山空」、「隱處唯孤雲」就是三平尾,在格律沒有成熟之時,詩人們寫詩也是多方面試探,出現各種問題都不奇怪。但是因為本身不符合音韻規則,所以即便出現,也非常少見。

格律體成熟之後,這種問題基本上就不會出現了。

所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是出律的。

不過出律也沒什麼要緊,看做古絕就好了,只要不影響音律美感,然後意境高古,也不失為一首好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