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幼兒園開學前一天,這是所有爸媽們的心理寫照。
但是當真的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心裡又空落落的,回到家看到孩子的玩具,又顯傷感。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好不容易等到孩子放學,老母親立馬飛奔幼兒園去接孩子,又親又抱,仿佛一個世紀沒見。
重點來了,所有爸媽都會問孩子一大堆的問題,例如有沒有受欺負啊?中午吃飯了嗎?乖不乖等等。
殊不知,你問問題的方式又會引起孩子的傷心事,第二天又會上演「難捨難分」大戲。
所以,問問題也是有技巧的,好的問題才能避免孩子的負面情緒爆發。
「四問」
今天認識哪個小朋友了?
問他有沒有認識小朋友,能幫他避免那些不愉快的事,他努力去回憶對他好的小朋友有哪幾個。
如果他認識了小朋友,就會說出他與那個小朋友做了什麼,還有可能說出今天哪個小朋友欺負他了。
同時我們也能從側面知道,他有沒有被欺負,更知道他的社交能力怎麼樣,適應能力強不強。
今天過得好嗎?
可能你會說,第一天過得肯定不好,但是之所以問他過得好不好,就是想把他往積極的方面上引。
問他過得好嗎,他就會努力去想今天發生的好玩的事,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就會有期待。
今天做了什麼遊戲?
孩子在放學見到媽媽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緒瞬間爆發,之前的好玩的事,就會忘記。
所以問他做了什麼遊戲,就是幫他回憶好玩的事,讓他別忘了幼兒園也很好玩,有那麼多人陪他做遊戲,比在家好多了。
小孩子天生對遊戲感興趣,這也是幫他緩解焦慮的好方法。
給媽媽講一件好玩的事
除了讓他回憶有趣好玩的事情外,更要引導孩子說出來,既能加深他的印象,還能加強他的表達力。
孩子的很多思維是跟著大人走的,所以問題很重要,把他往積極的方面引導,他就會受到暗示,去關注好的事情。
一旦關注到了好的方面,自然期待就會更多一點,負面情緒逐漸減少,更快地適應幼兒園。
四不問
有沒有小朋友打你?
這句話是家長問的最多的問題,想知道寶貝在幼兒園有沒有受欺負情有可原,但問的方式不對。
你問他有沒有受欺負,不就告訴他,幼兒園有的人會打人,你要注意。
假如沒人打他,但他心裡會恐懼,怎麼辦?我以後會不會被打?
你問問題的意思是想讓他學會自衛,但他並不能理解,因為角度不同,所以理解力也不同。
想了解孩子有沒有受欺負,可以跟老師溝通,但儘量避免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
老師凶不凶?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一般是和藹可親的,這樣既有利於孩子不擔心自己的處境,更有利於引發學習興趣。
你問老師凶不凶,就是告訴他老師還有另一面,他可能會擔心,老師也會凶人,哪天老師凶他怎麼辦?
3歲孩子對大人的凶和善,反應很直接,或逃避或親近。
老師凶與不凶,家長應該通過與老師的溝通了解,而不是通過孩子。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形象,能給他激勵,產生敬畏感,利於他的學習;如果貶低老師的形象,不利於學習。
你今天有沒有哭?
孩子的忘性都很大,不管是之前發生的快樂事情還是傷心事情,不被特別提醒是想不起來的。
本來下課看到你很開心,但經你問有沒有哭時,他立馬換成傷心的表情,想起在此之前自己哭的很傷心,媽媽把他一個人丟在幼兒園。
這下好了,好不容易安撫下來的情緒,又被勾起來了。
很可能第二天就很難送幼兒園了。
今天有沒有想媽媽?
想媽媽是自然的,只是又被提起時,他會聯想到自己為什麼會想媽媽。
自己吃飯,自己睡覺,想想都難過,這些以前都是媽媽幫我做的,而今我自己做。
而且他還會想,為什麼媽媽要丟我一個人在這?是不是不愛我了?
別以為孩子不會想這些,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只有他認為。
這種已經肯定的問題就不需要再問了,免得孩子想起不開心的事,對幼兒園更沒好感了。
其實我們發現,為什麼在問孩子問題時,有的能問,有的不能問;能問的是正面問題,不能問的是負面問題。
因為孩子理解力差,感受力差,你問他正面的,就會引導他去注意那些好的事情,對今後的幼兒園生活是有好處的。
你一直問負面的,他就會關注誰打了他,老師有沒有罵他,他有沒有哭等方面。
所以,問問題的方式能決定孩子的情緒,而情緒決定他的適應力。
開園之初,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症,家長們要注意細節,來緩解分離焦慮,儘快幫孩子適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