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風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
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損失,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稻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稻,最遲不能遲過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需要更多的水分,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的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
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大暑時期的主要農事活動:防洪排澇抗旱;雨後鋤地,消滅草荒,防治病蟲;棉花中耕、追肥、治蟲、打頂、抹杈、掐邊心;大搞積肥,大漚綠肥;利用空閒地廣種蘿蔔等蔬菜;雨季造林;管好牲畜,預防日曬病、爛蹄病,割曬青草;加強水產管理,預防泛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