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津」臨清的風味美食

2020-06-25     大羅言酒

原標題:「小天津」臨清的風味美食

臨清也許在全國不是那麼有名,但它在明清時期,可是當時中國響噹噹的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臨清之名始於十六國的後趙時期,取臨近清河之意。現在的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

臨清,經過千年的沉澱,因運河而興盛的除了繁榮,也造就了花樣繁多的獨特美味。臨清過去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臨清州有三寶,瓜干、棗脯、千張襖。這三寶之中,其中兩寶就是吃的。那遍布城區、風味各異的小吃,食後令人回味無窮。有一些小吃已祖傳幾代,在魯西北地區頗有名氣,如趙記灌湯、四美村鍋貼、一品齋點心、竇家蒸包、徐學敏煎包、御史巷鍋餅、觀音堂牛羊肉、號稱「臨清漢堡」的「燒餅夾肉」。

醬牛蹄

臨清醬牛蹄是山東傳統名吃,牛蹄選用上等整隻牛蹄,秘料腌制,輔以桂皮、白芷等十八種香料,慢火燉煮八小時精心製作而成。

臨清湯

臨清湯可因作料不同而能達到百湯百味,在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多的菜肴後,再喝臨清湯,可除油膩、清口提神,有人稱 「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這不是虛傳。臨清湯的代表之作,說法不一,個人認為應是天花燴鴿蛋湯、蘿蔔魚湯、雞血豆腐湯、醋澆湯、匝魚湯(由吃剩下的整副魚骨熬制)等。

臨清扣碗

扣碗將掛麵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魚塊或者用油炸熟的丸子,盛在一隻只掛著黑釉的小碗里,上蒸鍋蒸到極爛,取出來放到大碗里,澆上醋,醬油、沸湯,淋香油撒香菜,那味道令人久久難忘。

劉垓子白仁

這白仁就是花生仁。白仁在製作工藝上十分講究,衡量其好壞的標準一是要求色澤白亮,二是要求香酥可口,而臨清劉垓子鎮的白仁正是完全達到了以上要求,製作工藝大體分為四道,去皮、浸鹽、涼曬、油炸,去皮的過程,色澤白亮,香酥可口。

八寶布袋子雞

臨清的八寶布袋子雞創於清同治年間,。八寶布袋雞盛在盤子裡,活像個趴著的殷紅色的整雞,吃起來爛、香、酥,既有雞肉的異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另外,八寶布袋雞與河南滑縣的道口雞,以及德州的扒雞同屬運河沿岸的熟食雞。

尹閣下凡肉

「下凡肉」,實際上是豬下貨的巧做巧吃。這是臨清運河南岸李廷早家的四代祖傳手藝,因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人們相爭購買,後來大家名副其實地叫它是「下飯肉」。這「下飯肉」再配著壓槓鍋餅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濃。

羊肉燒麥

臨清的「小籠燒麥」作為當地的精品麵食,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有別於北京「一條龍」的「大麥穗」燒麥,和天津的「荷葉皮」燒麥,其餡主要有羊肉、牛肉、肉三鮮、蟹肉。現大多以羊肉為餡,但不腥不膻,再蘸以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厭。

臨清八大碗

「八大碗」,顧名思義,包含八種菜品,即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具史料記載,自有運河開始,臨清就成為聞名全國的水旱大碼頭,這樣的交通要塞,自然也成為了國家儲存軍糧屯兵備戰的重要場所,於是在元明時期,就有大量的回族士兵囤聚於此,這些士兵飲食習慣多以牛羊肉為主。

兵備戰爭期間,為了適應軍事用餐的需求,他們先把牛羊肉等食物通過燉炸蒸等方式加工成熟食,等到食用的時候用熱湯水一澆便成了一碗可口的飯菜,這種做法有利於士兵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吃到適合本民族生活習慣的飯菜。士兵每人一碗,抱碗而食,得名「抱碗菜」,如今的八大碗,就是由「抱碗菜」改良而成。

以上介紹了當地八種具有代表性的美食特產,至於是不是「最」具代表,就仁者見仁了。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QYP6XIBnkjnB-0zKS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