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年8台團體選秀之後,穩定的產品正在掌握對這一類型節目的解釋權。
作者 | 王亦璇
*本文分為正文和對話兩部分
《青春有你》又一次回到了大廠。
這是廊坊市最臨近北京的一個文化產業園區。包括「青春有你」系列,愛奇藝的多數節目都在這裡錄製。在剛剛過去的3月26、27日,愛奇藝在大廠花費上億元打造的虛擬空間迎來了它的首位「客人」——THE9「虛實之城」線上演唱會。
每年冬春交際,節目伴隨暖陽繁花開啟。磚紅色外牆作為背景,訓練樓與宿舍樓相連,打造起一座屬於《青春有你》的「偶像學院」。
從2018年開始,「大廠」這兩個字凝聚了愈來越多的含義。曾經的故事有關於努力和make dreams come true。年輕男女們面對團體選秀模式,pick me是被不斷提及的單詞。
他們最想要的是一次出道的機會。按下開始鍵意味著在成為偶像這條道路上「加速」,且沒有暫停的機會。在國內偶像市場幾乎從零啟動的階段,節目賦予了「曝光」和「人氣」最大的能量,也同時讓一個有可能冉冉升起的行業浮出水面。
和過去幾年一樣,園區內的便利店作為訓練生在節目期間唯一能外出的場所,周圍聚集著大量站姐、粉絲和後援會等小集體。《青春有你3》第二次公演前,架起的長槍短炮和高低起伏的呼喊聲一道,組成了與2018年幾乎一模一樣的光景。
《三聲》選擇在新階段再次進行偶像系列報道。我們將暫時脫離綜藝當中關於「人、場景、規則」的固定視角,從製作手法、供給形態、產業循環等維度上探討團體選秀的現狀和機會。
對愛奇藝副總裁姜濱的獨家專訪是本系列的開篇報道。保證選秀底層邏輯的節目可以被討論和推敲。
拆解開來,團體選秀在中國衍生出的模式依然單一,「金字塔」是其中不能被改變的核心。在選秀的基礎之上,「青春有你」系列對人物多元性和去工業化的追求,又沉澱出了屬於本土偶像的面貌。
一個操作穩定、邏輯清晰且有「手感」的製作團隊,是愛奇藝所擁有的獨特競爭力。
在供給端發生變化的同時,業內的普遍認知是,「青春有你」系列在製作手法上更偏向個人,「群像」讓幾乎每位訓練生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曝光,流行梗也在這裡誕生。
節目內,團隊不再具體考慮「團」應該有的畫像,而是把決定權交給「用戶喜好」。比如,在THE9成團之夜,留著帥氣短髮的劉雨昕和曾以演員身份活動的虞書欣以一二名在偶像女團出道。
節目外,「青春有你」系列逐漸明確了自己的平台視角,保證節目的可看性才是首要任務。THE9的運營已交由專屬團隊,他們在愛奇藝和節目團隊一起工作。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青春有你3》主題曲《We Rock》上線後不久,一條二創視頻將從《偶像練習生》到「青春有你」系列的四首選秀主題曲混剪在一起。憑藉近乎一致的樂感和氣質,這條視頻在短期內收穫了單平台近50萬觀看量的數據。
在第三季的開篇VCR中,姜濱決定將拍攝視角放到團體選秀之上。「機會」是這一階段的關鍵詞。「『不定義女團』已經成為共識,但市場對男生還尚未打開格局。」 姜濱說。
比如,經紀公司正經歷不同的階段,在培養端也有各自特點和模式。相比較平台的「強勢入場」,「合作共贏」是未來3-5年發展的方向。「青春有你」系列的選角邏輯是:選人勝於選公司。
換而言之,節目的位置在新局面中變得更加靈活。《青春有你》的訓練生來源不再只是由指定公司供應的個體,而是龐大的優質人才群和他們背後的公司。
從平台的角度出發,「青春有你」系列不適合成為整合產業鏈的擔當。「我們更願意和每個環節的夥伴一起,讓人從一檔節目開始『發光』,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3年8台團體選秀之後,穩定的產品正在掌握對這一類型節目的解釋權。
01 | 「人」的概念 I :保證節目基本盤
「明確的表達意味著限定大家的想像。」當模式較為固定的選秀節目行至第4個年頭,姜濱和他的團隊很難直接打造出一種特定於年輕人的面貌感,但在具體的製作執行上,他們又在潛移默化地追求著「青春」的那一部分內容。
《青春有你2》結束後的那個冬天,團隊內部無一例外地思索著,「爆款」之後,下一季的製作該朝哪個方向走。姜濱想起《偶像練習生》時的一個畫面:陳立農訓練後在教室里擦汗,陽光從窗戶外面照射進來。
和總導演陳剛的交流就從這裡開始——北方才有的冬日暖陽好似代表著希望和成長——「我們覺得還是要回北方做男生的節目,找到重新『破土而出』的那個勁兒。」
個性化、成長感,是這兩年愈發清晰的被印刻在《青春有你》上的標籤。「不定義每個個體」在第一次做女團的節點就顯露出苗頭。
無論是供給側的暫時短缺,亦或對「人」這一概念的篤定,都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節目重新找到自己的平衡。《青春有你2》的概念是「不定義女團」,而今年則進階為「用自己的路子和世界過招」。
以人物群像為主線、創新環節設計和音樂選擇,以及保證一檔節目的可看性逐漸成為了《青春有你》在製作層面可被總結的方法。實際上,在2017年為《偶像練習生》選角的那個階段,姜濱和團隊特別猶豫過,應該選怎樣的訓練生,以及團體選秀節目要以人為核心還是以團為核心。
這種猶豫甚至延續到了兩年後UNINE的出道,節目聲量在短期內的縮水讓製作組感到「失落」。直到項目結束,製作團隊內部還「吵了架」,大家才想明白,「《青春有你》要首先做一檔好看的節目。」
「只有節目好看,我們才能夠輸出節目的核心觀點,以及節目中的人物和他們最後獲得的認知。」姜濱告訴《三聲》,「做完《偶像練習生》到《青春有你1》,我們內部平衡『團』的想法特別重。之後想明白的是什麼,是我沒有權利去定義平台要輸出的團。在觀眾的選擇下,『團』才有可能表現出全新的畫像。」
相比較幾年前,姜濱用「多樣性」來形容現在的訓練生們。從虞書欣到熊貓堂,現在的《青春有你》在選角上更「純粹」了。一個簡單的假設是,如果用三個硬性條件來約束訓練生,那麼人的供給將在單位時間內迅速減少。一年一度的選秀要求節目的容納度變寬,也反向刺激了更多經紀公司的入圍。
多維度疊加可以被用來指代這種「純粹」。姜濱向《三聲》解釋道,比如梁森的入選正契合現在《青春有你》的選角邏輯,「有特點、個性化,放在兩年前對訓練生的具像化標準之下他也進不來。包括去年的林小宅,他們在做很多和(偶像)行業沒有關係的事。」
經過幾年積累,業內人士普遍對《青春有你》達成一個共識:這是一檔偏向「人」的節目,輸送到節目中的訓練生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曝光和流量。在《青春有你2》的策劃階段,姜濱對運營團隊提出了「課表」的要求。每周一到周四,除去正片內容,讓人物更加立體的花絮和衍生節目輪番上演。
以及,一個大的行業背景是,市場對於「偶像」的定義在女生層面已經打開了一定格局(唱跳舞台更多的可能性),而在關注男生時還需要更廣闊的視野。
在《三聲》其後與數十位經紀公司中高層對話的過程中,有部分受訪者表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會根據節目的審美選送藝人。比如,性格有趣、想法獨特,以及能夠維持熱度的訓練生大多會選擇《青春有你》。
在節目持續創作的角度,《青春有你》在保證選秀的底層邏輯之上,也正嘗試在賽段中融入新的內容。
一個新的突破出現在今年的舞台中。在「我想」舞台階段,按年齡層分組,直觀地顛覆了受眾對團體選秀的固有認知——按照排名分班。在姜濱的視角中,男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很不一樣的想法。「訓練生對舞台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要給足輸出的機會。」
以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作為起點,關於真人秀和舞台的比重平衡一直是綜藝內容製作上被討論的熱點。特別是,選秀作為最頂級投入、最大眾市場的項目,更在這一個問題上表現出起伏。不可否認的是,包括去年紅極一時的流行詞「淡黃的長裙」,都誕生於團隊更擅長的真人秀部分。
但在新的階段,團隊開始思考更多關於選秀主體性的問題。尤其是李宇春作為青春PD的加入,導師人選的穩定性以及對唱跳舞台要求全開麥的嚴格,正讓個性化——從停留在口號或slogan上——真正落實到內容當中。
舞台的比重在《青春有你3》中增多。「它讓真人秀變得有意義。」 姜濱在今年更明確了「青春系列」的核心,「不管是初進大廠的蔡徐坤,還是後來的劉雨昕,(即使實力強的人)也有了波浪形往上走的趨勢。這個節目大家覺得有趣,是因為一個人在其中慢慢越來越好。」
02 | 「人」的概念II:讓市場運轉起來
2018年,4個月的籌備時間和拜訪82家經紀公司在某種意義上劃齊等號。那是《偶像練習生》開播前夕,對於當時不懂、也不會做偶像的愛奇藝來說,快速地接觸行業是性價比最高的辦法。
姜濱不否認《偶像練習生》的爆紅,「像打開了『魔盒』。很多公司發現這是很好的人才輸出渠道。」 從第二年開始,平台認識或者與經紀公司協作不再費力,雙方形成默契。
方向的轉變伴隨節目對「人」的青睞,以及更多元的經紀公司和MCN機構入局偶像賽道。選人,勝過於選公司,是現在《青春有你》由節目觸及行業的最根本邏輯。
「新的公司都是跟著『人』進來的,這是一個增益的活動。」姜濱說。
一個典例是,在為《青春有你3》選角的階段,姜濱和團隊甚至接觸到了幾家連企業logo都是現場製作的公司。但節目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排斥他們的加入,「有特色的孩子(出來),公司也能慢慢走出來。」
實際上,在充分掌握前端供給的同時,姜濱和團隊也曾考慮過後端運營的事。這是離開節目賽程之後,在另一維度之上討論的「「『人』和『團』的平衡」。
一個不避諱的事實是,《偶像練習生》結束5個月之後,在節目策劃階段就想要為中國娛樂市場注入新生力量的愛奇藝,順其自然地推出了《中國音樂公告牌》——一檔在完成12期之後便因為市場不適配而「夭折」的打歌節目。
但整個團隊的心態也在這個時間點發生變化。回溯受到海外造星工業流程「啟蒙」的階段,打造中國偶像和「複製」緊密掛鉤。集中培訓、流水線作業、選秀出道、打歌舞台曾是一條邏輯上行得通、足以由平台操控的產業鏈,但姜濱告訴《三聲》,「我們慢慢發現,當環境不一樣的時候,成長方式是需要不一樣的。」
市場缺乏足夠多的唱跳機會,影視、廣告和短視頻成為業內默認的「其他優先級」。特別是,在打歌節目還未被定論為綜藝節目或通告節目的當下,由選秀節目所賦予藝人的「咖位」和出場費之間達不成平衡,對於平台來說,「這門生意不對。」
在舞台表演機會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擁抱更多被大眾看到的機會」對訓練生們來說,是相對正向的選擇。姜濱不願意做整合產業鏈的人,在他看來,平台更應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好作用,讓市場上的經紀公司、運營團隊和影視劇承製方等等圍繞「人」循環起來。
逐步脫離對「團」的運營,姜濱本人卸去了愛豆世紀、愛豆青春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THE9出道之後,專業的運營團隊in-house愛奇藝,開始和平台一起工作。
在THE9「虛實之城」線上演唱會啟動之初,四萬張門票就迅速售罄。國內首個互動沉浸式虛擬演唱會讓「互動」一詞,在愛奇藝對出道團的運營中第一次由投票意義最終承接落地。
用姜濱的話來說,「散得出去,收得回來」是最理想的團體運營結果,THE9就做到了這一點。
在大眾的過往認知中,「團」意味著極強的認同感和統一感,但對於「青春有你」系列而言,「步調一致」不意味著限制單家的發展。「THE9的第一個封面和舞台一定都是』團』的。但她們『散出去』每一個都有迴響,『收回來』又有團體舞台。」
03 | 「人」的概念III:平台和公司要走向雙贏
在「不定義女團」及之前,受於平台以及節目的強大推力,業內對經紀公司的普遍認知為:平台「供應商」的角色。
但大部分已經或正在形成自身模式的經紀公司,也在摸索不完全依託平台的循環發展。在這層意義之上,平台的渠道作用更加明顯。
比如,原際畫和時代峰峻等主打養成系的經紀公司都自有系統課程和培訓基地。今年年初,坤音娛樂正式成立教育培訓公司,自建一套金字塔式的供給-消費體系,且長期有效。
從平台方的角度進行觀察,三四年的發展不意味著偶像產業達到了可以談「階段」的時間節點,只不過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階段。「有的融資,有的快速進入市場,有的將節目視為上升通道。」 但問題出現在培養端,「成本的問題讓很多公司忽略了前端的投入,比如Casting、Training和Videos製作內容。」
「人」的概念貫穿始終,在同一套邏輯中經歷起伏的「青春有你」系列,將產品最終的形態和優劣標準交由「用戶喜好」來決定。
培訓是最需要花費成本和人力財力投入的流程,也往往決定了一台節目的選手質量甚至基準水平。在和經紀公司打交道的這些年,姜濱發現,經歷過2018年行業浪潮且「活下來」的公司,都極為重視培訓這一環節。但受制於偶像產業鏈條的不完整,變現通道尚未拓寬。
「內容的輸出並不多。」姜濱告訴《三聲》,「在市場更為成熟的情況下,慢慢會有更多通道,不僅僅是選秀。」
以SNS為依託的宣傳企劃是許多經紀公司正在做的事。媒介通暢度的大幅提高,為用戶帶來多元直觀感受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看到公司和藝人的重量。「Vlog、訓練進度,都是可以用起來的素材,幫助他們一點就是一點。」
相似的理念和實操被運用於《三聲》近期接觸的每一家經紀公司之上。不同於「幾乎唯一的曝光選擇」,「一次社會實踐」、「一個供市場檢驗的機會」是從業者現今對選秀節目的共同認知。
站在平台的視角,一檔節目很難定義產業的未來走向,但極有可能正在提供契機——它的驅動作用體現在對成熟藝人的消化和對新鮮供給的激活。
「我們看到一些傳統的經紀公司,是通過已經可以獲得收益的人,在做公司經營。」姜濱說,「因為節目要繼續做,經紀公司也要繼續自己的運營,所以雙方合力而為才是最好的結果。」
以下是《三聲》對愛奇藝副總裁姜濱的獨家專訪:
三聲:在我們的認知中,從《偶像練習生》到《青春有你》,這幾檔節目共同組成了更穩定的產品。
姜濱:做內容的團隊是穩定的,但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選手,包括他們的質量。大家經常說節目在同一時間「收割」,好幾百個學員都曝光了。但人員終歸是有限的,得讓他們有一個成長空間。
從《青春有你2》開始,我們就想明白,首先我們是在做一檔好看的節目。只有節目好看了,我們才能夠輸出節目的核心觀點,以及節目中的人物和他們最後獲得的認知。
三聲:對於人和團之間的平衡,你們怎麼做取捨?
姜濱:原本做完《偶像練習生》和《青春有你1》,關於「團」的想法特別重。就是要平衡最終的團,是不是由真正符合團的定義的人來組成。但從去年開始,我們發現自己沒有權利去定義要輸出的團是什麼樣,觀眾覺得哪些人是那9位,那他們就應該成團,這樣的團也可能會提供一個全新的畫像。
三聲:這種認知上的改變會如何影響選角的變化?
姜濱:更純粹了,選角上會偏向於多樣性。當我們選擇對於節目可看性和多樣性有幫助的那些人,他們身上的個性在節目中的容納度也會更寬一些。
很多公司開始做「偶像」這個業務,包括影視公司。首先對於行業認知來說,啟動一項業務是因為有經濟紅利在,我們會持續地去結識早期就專注偶像的這一類型公司,當然還有一些新公司是跟著人來的。
訓練生報名之後,我們會去篩選一些符合我們節目要求的,比如專業度好,身體條件好外貌好,還有一種就是說性格有趣,他同時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有一些新的公司原來都沒聽說過,他們今年可能有一些小朋友(出來),還有很多特點。那我們就通過人認識了這家公司,人往後走,這家公司也慢慢出來。實際上人是橋樑,我要通過這些人跟觀眾產生關係,也跟他們背後的公司產生關係。
三聲:《偶像練習生》的時候,很明確平台要選什麼樣的人嗎?
姜濱:相對比較具象,選人條件就是練習生,業務好、長得帥。那個時候不會有後來我們看見的梁森,即使當時有,也不會進入節目的考核。甚至包括林小宅,在初始標準之下不算合格,她在做很多跟這個行業沒有關係的事情。
我們的心態也是一點點變化的。原來想複製這一套工業流程,從培訓到運營,出道之後的成長方式是舞台,舞台依靠打歌。但當我們發現環境不一樣的時候,成長方式的確是需要不一樣的。
原來說偶像就應該舞台唱跳,不應該去做演戲這件事情,可是為什麼人家不應該?偶像要獲得的是一個自己被別人看到的機會,或者說被更多人喜歡的機會,他輸出的一方面是舞台能力,在舞台表演相對飽和的另外一方面,當有別的機會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浪費他們的青春。
三聲:我們可以理解為,在起步階段是想給娛樂市場注入標準化的偶像,只不過最後因為各方因素暫停了。
姜濱:為娛樂市場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吧。對於他們來說,節目有可能成為一個行之有效的通道,人才才會正向的循環。
當時覺得這就是平台該做的事情。還有一個是跟節目相關,做節目的手法不一樣了。我們看原來的選秀節目,就是舞台接舞台,像晚會一樣。但是在有真人秀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性格才會逐漸地被大家知曉,他的可愛度也會被大家接受。對於用戶來說,在喜歡一個人的情況下去看舞台,他們就會帶著某種關注去看。
三聲:最開始的兩季節目為什麼都選擇了男生?
姜濱:綜藝的主力用戶是女生。第一季做男生很成功,《青春有你1》也就繼續順著紅利做了男生。這樣做的一個好處,《青春有你2》開始之前,女生擁有了一個足夠的成長期,我們發現有好的苗子出現,這才足以讓訓練生的多樣化成為現實。當然,這也是伴隨我們整個導演組在操作過程中的視野打開。
三聲:視野打開具體是指什麼?
姜濱:想明白我們本質是做選秀節目,不是複製流程或推出符合未來流行趨勢的團。就是做一套好看的節目。
我們也是伴隨「青你」成長的過程發現的。毫不避諱地說,最早的時候我還肩負起這個團是我選出來的責任,我要對他們的未來負責。但專注地把節目這一件事情做好之後,我就慢慢地開始脫離對團的運營。我們現在請了很專業的團隊,去對團的運營做專屬工作。
實際上,有專屬的經紀團隊勢必會做得更好,在市場的驅動力之下。比如說THE9就有專門的團隊在做這件事情。
三聲:《偶像練習生》爆紅過後,到《青春有你》還做男生的時候你們內部會感覺到困難嗎?或者一些失落和落差?
姜濱:當然是的,因為一年一年離得太近了。在還沒怎麼想好,也還沒太做好「售後」的情況下,對節目的原創力也不夠充足。以及兩批男生之間,在消費者層面是有對沖性的,甚至也有一些對立性。在網際網路製作內容,最明確的一點就是我要知道做的內容是給誰看的。
三聲:節目到現在這個階段,好像沒有特點了,需要轉變了,包括你們在和魚子醬的合作中,怎麼維持節目達到基準線之上?
姜濱:從執行的角度來說,保持對人的成長性的追求,同時儘量去創造新的東西。基本邏輯可以理解為,人在節目中越來越成熟,不管是心態成熟、專業成熟,還是面對鏡頭他的感覺有了變化。
這點我們確實非常堅決。不管是從進大廠的蔡徐坤,到後來的劉雨昕,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變化。只有這樣的變化,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符合所有看這個節目的用戶的目標趨勢。
創新的地方體現在小的賽段和環節,也是為了讓人「長出來」。今年最主要的變化是主題曲後置,位置測評前移。位置測評前移的作用是人物畫像更為明確,訓練生到底是擅長vocal、dance,還是rap,這就是幫一個人更快建立「標籤」的過程。
這樣做肯定會有不確定的「風險」。《青春有你2》的時候我們就提出這個問題,主題曲前置帶來的節目效果是大家根據主題曲猜測A班、C位,給節目上線建造勢能,現在等於是把這個勢能拿走了。
三聲:我們在觀察市面上所有的團體選秀節目時,會發現大家多少都在各個層面做出了改變,比如真人秀蓋過舞台。對於「青你」來說,在這一季還會延續這樣的趨勢嗎?
姜濱:舞台的比重會增多。舞台是為了讓真人秀變得更有意義。
三聲:從你們3年前做公告牌,到現在其他平台也在做打歌節目。但是中國偶像的後端運營還是影視為主,拋開之前所說的體系,你們還有哪些考慮?
姜濱:其實從經濟角度來說,唯一讓打歌這件事情持續下去的方式就是小成本。但無論製作、藝人,客觀上都不支持。所以說打歌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不是一門正確的生意,或者說不是一個健康的產品。
另外一個經營方式是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做得特別好的。我前兩天跟海外的一家上市公司溝通,發現一個特點是對方公司的收入規模建立在50%需要藝人參與+50%不需要藝人參與的形式上。
三聲:另外50%走向消費端。
姜濱:衍生產品,甚至是垂直經營。
三聲:比如做一個社區產品,類似於weverse。
姜濱:對,社區,我們所說官咖這種東西。現在國內的經紀公司,基本上所有業務都需要藝人出現,沒有什麼收益是來自於對藝人的運營本身。我當時特別感慨,這家上市公司只需要50%的藝人精力,另外50%是公司運營能掙到的錢,那這個廠牌對藝人來說就很重要。
三聲:從平台來看,會覺得經紀公司越來越正向循環嗎?他們更加注重練習生的培養,比如熊貓堂練習了450天才出道。
姜濱:這個行業還談不到「上岸」,但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發展階段。有的融資,有的快速進入市場,有的希望把節目作為上升通道,捧紅了之後再去經營。但是在培養端大家是忽略的。
這最終又落回到成本問題上。Casting相對來說成本沒有那麼大,但是Training和Videos確實要花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財物力的投入。
三聲:許多經紀公司都在打造自己的循環,只不過這個循環的力度目前還沒有節目的賦能大。實際上這樣的公司越多,整個市場是越健康的,他們送到平台的人也會越來越優質。
姜濱:我自己在理解上面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因為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封閉的培訓成長是一個相對半社會的狀態。送去節目、參加活動,或者還沒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出道了,可能在變得更加社會化之後,他們本身的成長會受影響。
三聲:會跟自己公司原本的培養計劃有一些出入,這個也是他們要考慮的。
姜濱:對。我作為節目方,公司作為公司方,都會有各自的壓力。比如公司在面臨快速上升通道的時候,如果不選擇(節目)那總會留有遺憾,但選擇了也有選擇的不足。我們更希望和經紀公司一起,把整個市場培育好。我們要繼續做節目,經紀公司也要繼續做運營,雙方合力而為才最好的結果。
三聲:從你自己或者說整個愛奇藝的團隊來觀察,經紀公司的發展大概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在《偶像練習生》前後,市面上突然多了一大批經紀公司,有些現在也已經銷聲匿跡了。
姜濱:階段應該還沒有區分。有新入駐的公司,或者說有很多原來沒有偶像業務的公司開闢了新的條線。偶像市場可以是公司經營的一個分支方向,尤其對人的選擇或要求更高、更統一,所以就有了相對優質的儲備。實際上從2018年之前一直到《偶像練習生》那個時候,就已經消耗了第一波沉澱。
三聲:如果是以先接觸人再接觸公司的這個邏輯來說,團隊相當於無差別對待市面上所有訓練生,並不考慮「不良資產」可能發生的機率。
姜濱:不考慮。其實只關注人,他們的專業度、跟內容的匹配度,還有是不是認真地在做(成為偶像)這件事情。
三聲:今年節目的VCR開頭的思考是,團體選秀給產業帶來了什麼,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機會」。
姜濱:做這一系列節目已經第四年了,總是想能提煉出一些更加有序的或者正向循環的思路給大家要不然容易變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狀況。我在這季節目包括PD的選擇上想了蠻多,我們追求節目呈現的多樣化和去工業化,但不追求綜藝化。
三聲:好像站得維度更高,但又保證了選秀的基本邏輯。從《青春有你2》結束之後,你們復盤都談了什麼,為什麼選擇在《青春有你3》把這一概念推出去?
姜濱:這是一直以來的思路,到製作節目完成最後的沉澱。每年開篇的VCR都要有一個讓節目立住的定義,明確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尤其當我們在做男生選秀的時候,因為整個市場對男生的包容度是相對女生高的,當然要求也是更高的,所以我們需要站在整體行業的格局上去做內容。
但同時又得有個人的個性色彩,所以還要用自己的路子,跟世界過招。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希望訓練生能保持自己的個性,同時在這個行業里經歷了這麼多,又能夠有更高的格局。
我們不認為單一的偶像或者只有業務好的人才能得到鏡頭,我們想給唱跳舞台更多的可能性,然後有更多的人來認同,做唱跳這件事情是很吸引眼球、很陽光也很健康的一件事情,而不能是說偶像就一定得是高高的、帥帥的,或者年輕的男孩子。
三聲:我們自己有一個對行業的認知,認為中國偶像市場在還未完全成熟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分支,更多元的人群分走了一部分流量。同時他們在後端除過唱跳,也可以做影視、主播,都是掙錢的「門道」。對於一個關注節目製作本身的團隊來說,怎麼去平衡這一部分的內容?
姜濱:從節目製作本身來說,要做到儘量放大他們的特點,讓參加節目的訓練生出去之後都能產生價值。這個價值不僅是對他個人、對公司還是對平台,如果能產生多元的價值,說明這個節目有存在的意義。
雖然在傳統偶像的畫像中去產生價值是我們的「主陣地」,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有價值,這種價值是能被人看到的。熊貓堂、艾克里里都是這樣的。我還特別想提到艾克里里。有些紅人去參加選秀節目,其實是把他在做紅人上的獲利特性拿到節目當中去發揮,但艾克里里並不是,他更想去除之前的標籤,想成為一個新的艾克里里的形象。
其實我們現在的選擇範圍沒有非常擴大,因為中國的偶像產業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發達。或者經紀公司會卡訓練生的訓練時長,真正能夠在唱跳領域內發光發彩的,是專門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正好適合登上舞台的那些人。
三聲:公司在流量上要依靠平台,向平台傾斜。但是平台跟公司之間,又因為訓練生的原始供給而向公司傾斜。二者共存的局面,需要漫長的過程才能實現。
姜濱:節目可能對產業有一些驅動作用,但是還沒有完全定義產業未來走向的能力。它有可能是一個契機,比如當相當多的公司都能達到正循環的時候,整個市場就會變好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PofuHgB9wjdwRpvIT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