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牛市,也救不活競爭幣市場

2019-07-25     鏈得得APP

摘要: 好走的路是下坡路。

作者 | 哈希派 - LucyCheng

「除了比特幣,其他幣種以後都會歸零!」——兩年前聽到這句話,我可能會立刻反駁;但到了現如今,反駁之前似乎還需要一些考慮。

近兩年來各幣種在市場內的占比(圖片截自:Coinmarketcap)

上月下旬競爭幣市場沒有趕上比特幣的價格狂歡,反而在這波上漲行情中,不斷失去自己的市場份額。據Coinmarketcap的數據顯示,當前其市值在市場內占比已跌至35%以下,低於2017年IC0爆火之前的水平。然而不僅僅是價格,在市場體量、規模發展、技術應用等等方面競爭幣的影響力都已逐漸掉隊。

投機散盡,只留下滿地雞毛

2017年IC0的火爆為競爭幣市場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該年新增貨幣數量達764種,環比增長10.57倍。而且隨後一年多時間裡,加密貨幣市場的新增幣種數量依舊呈現出指數級增長趨勢;截自目前為止,僅Coinmarketcap上收錄的加密貨幣就已超過2400種,是兩年前的3.9倍。

2013到2018年數字貨幣幣種數量的新增情況(數據源自:Coinmarketcap)

不過這種發展勢頭並沒有在今年延續。2019時間已過半,Coinmarketcap收錄的新增加密貨幣數量卻只有301種,還不及2014年的增長水平。而且深究2018年的數據也不難看出,競爭幣市場確實存在萎靡的前兆

去年競爭幣市場規模取得了一年翻一番的成績;不過結合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來看,新上線項目的眾籌情況早已不容樂觀。根據IC0Bench的統計,該年籌得資金的新項目有1012個,是2017年的1.35倍;但是總眾籌金額與去年相比僅增長了15%。這意味著2018年平均每個項目籌得的金額還不到2017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是按月來統計的話,從去年夏季中旬開始,其月度籌資金額均未達到2017年的平均月度眾籌水平。

數據和截圖源自:IC0Bench

更有趣的是,新上線項目的眾籌時長呈現出逐月上漲的趨勢。從以往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增長至如今近三個月的長度;但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大部分項目無法在眾籌期完成預設的籌資目標。

而2019年上半年雖然月度眾籌金額與去年平均水平相當,五月期間平均眾籌金額甚至出現了2970萬美元的高峰(高於2018年單月最高值2920萬美元);但是與去年以數量取勝的情況不同,今年能夠達到這個水平全靠明星項目的加持。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有482個新上線項目完成眾籌,但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籌資金額均源自排名前十的明星項目;比如讓五月出現峰值的Bitfinex平台幣LEO、年初籌得1.43億美元的GCBIB。不過這些項目的後續發展都不盡如人意,負收益、上線即暴跌等等慘狀都是家常便飯。

創意殆盡,無法提起市場興趣

更直白來說,市場正對代幣或者說競爭幣失去興趣;而這種現象在近兩年投資者對項目關注點的轉變上也能體現——2017年市場拼的是概念和創新,2018年還得講求專業與可行,至於今年出圈就全靠營銷策略了

2017年對於競爭幣市場來說可謂是元年;當前不少主流貨幣亦是該時期市場爆發的產物。據Coinmarketcap的數據顯示,同年6月19日比特幣市場份額跌至38%以下,僅領先排名第二的以太坊不到八個百分點。不誇張地說,該發展階段只要有不錯的概念以及一定的市場曝光度就能輕易籌集到可觀的資金;投資者即便是閉著眼睛也有可能獲得翻倍的收益,比如當年漲幅排名前十的加密貨幣中,就有三分之一是2017年才上線的新項目。

註:年內漲幅達614933.98%的IOTA、價格上漲19318.8%的Spectrecoi以及價格翻了128倍的Ark皆為2017年推出的項目(2017年加密貨幣投資回報率排名;數據源自:Crypto Finance Conference)

但是受到市場亂象、監管趨嚴以及熊市等等多方面的影響,投資者對於新幣種的態度變得更為謹慎;當前沒有多個專業顧問站台的項目都難以籌集到資金。根據ICOBench的統計,2018年上線的項目至少配備了四個以上的專家;但相關幣種的眾籌失敗率依舊高達59%,上幣破發率更是超過了七十個百分點。更糟糕的是,去年眾籌金額排名前十的明星項目,皆以超60%的跌幅和未能上線交易所收場。

2018年眾籌金額排名前十項目的年度收益情況(數據源自:IC0Bench)

作為新興幣種首次進入市場的普遍渠道,IC0在達到頂峰後迅速步入寒冬;而領域也開始將目光放到STO、IEO、ILO等等表面看來更加可信的發幣方式上。奈何STO沒有真正流動起來,2018年年末掀起幣圈熱議沒多久,2019年年初便失去人氣,相關新項目上線數量接連腰斬。

至於IEO,雖然在Q1為市場帶來了牛市的希望,但是這種結合了飢餓營銷、打新概念的發幣方式對市場的吸引程度很快就失效。Coinschedule的最新數據顯示,IEO在五月全球融資創下11億美元的新高之後,六月的融資金額驟降至1億美元,低於四月份的水平。另一方面,三大交易所IEO項目的漲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火幣以及OKEx甚至有破發項目的出現。熱度日漸消退、溢價逐步降低、破發率持續增高之下,即便有交易平台背書,IEO也和曇花一現的模式幣以及ILO一樣,難以在市場激起水花。

三大交易所近期IEO項目的情況;數據源自:Coinmarketcap)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相較於早年持幣觀望的操作,已摸清楚市場套路的投資者更傾向於速戰速決。直白點說,搶得快、拋得早才是當前市場的遊戲規則。很多人認為,這是泡沫褪去投資回歸理性的結果;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市場參與者對領域發展的失望表現

技術停滯,只能在社區內自娛自樂

市場亂象、政府態度不明確影響市場參與積極性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最終消磨掉投資者耐心或者說信仰的還是,領域技術進程一拖再拖、生態發展緩慢、應用遲遲無法落地的現實

雖說技術以及落地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這確實是市場急需正視的現狀,也是領域後續發展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事實上從歷年的發展來看,比特幣應該算是區塊鏈領域唯一一個真正落地的應用,並且當前正逐漸受到傳統金融乃至主流市場的接納;而競爭幣市場以以太坊、EOS為首的區塊鏈2.0、3.0產品發展至今,則依舊停留在討論以及探索階段。

「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等等概念是2017年牛市的主流,也讓公鏈項目的發展成為2018年競爭幣市場的焦點。但是這些號稱要解決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問題、成為Web3.0的項目還有大部分依舊停留在開發階段;而主網已經上線的項目正式投入使用並已逐漸形成生態雛形的更是寥寥無幾。

數據源自:stateofthedapps、dappradar

根據早前華爾街日報發布的文章表示,當前市場參與者已對各種DApp項目投資了近10億美元,但其所取得的成效卻差強人意。市場數據網站DappRadar以及State of the DApps的數據顯示,當前市場內有超2700個DApp應用,但是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000的僅有19個,活躍量為零的占比更是高達70%。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從每月DApp的新增數據看來,社區的開發熱度似乎有所下降,自今年一月份開始DApp新增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

截圖源自:stateofthedapps

現階段DApp生態發展較好的以太坊上已建立了超2500個DApp,不過平台內總日活躍用戶量遠不及僅有不到500個DApp的EOS。而EOS以及TORN每個項目的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雖然比以太坊高,但絕大部分的流量都來自於博彩類遊戲。所以說,目前支撐DApp生態運轉的更多是投機者,而非使用者

當然即便市場內能夠跑出明星項目,以當前公鏈項目的技術水平也無法承受大流量的湧入。早前V神在接受Dailyhodl採訪時曾表示,底層區塊鏈平台需要高達每秒10萬筆的交易處理量,才能保持長期持續發展。但是如下表的數據所示,升級一拖再拖,擴容方案遲遲未能實現的以太坊交易處理速度依舊保留在幾年前的25筆/秒;而號稱要打造百萬級TPS的EOS,發展至今最高TPS僅有不到3000筆/秒,與百萬或者說十萬級別都相去甚遠。

部分數據源自:區塊鏈叄點壹

前景渺茫,競爭幣還能靠什麼撐住市場

不少人認為,泡沫破裂投資回歸理性將能促進競爭幣市場的良性發展,真正懂得技術的優質項目也將浮出水面。但是現階段技術發展的緩慢已經極大地阻礙了市場的發展;熱潮退去大浪淘沙過後,我們迎來的是更多的願景以及不斷延期的技術升級時間。隨著投資者耐心以及信仰的消磨殆盡,能激起市場興趣的變為層出不窮的投機項目以及營銷手段;而當這些方式的投機效應亦逐步失效,接下來競爭幣又能靠什麼來撐住市場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競爭幣市場這把劍還得磨多久,現在依舊遙遙無期;但是從上月競爭幣市場閃崩、比特幣瘋狂吸血的情況來看,投資者對於領域的期待以及耐心似乎撐不了多久。

(作者:哈希派,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台「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PgkKGwBmyVoG_1Z9A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