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行傳統「入泮禮」的陝西小學,你們可能被騙了!

2020-08-31   龍馬人文歷史

原標題:舉行傳統「入泮禮」的陝西小學,你們可能被騙了!

近日,陝西省西安市一所小學為一年級新生舉行了所謂的傳統「入泮禮」,590多名新生穿著所謂的漢服重現了古代的開學典禮,據說是弘揚了傳統文化。

入泮禮?這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傳統名詞讓一向自詡對傳統文化有些了解的龍馬君非常慚愧。

那什麼是入泮禮呢?新聞里說了:

入泮禮是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巧了,上星期因為不明白鬍適先生雜文中提到的「四誅」,正好查閱過《禮記》的《王制》一篇,一看就知道這裡引述的《王制》不對勁。

第一,《禮記》是古文,這裡怎麼會是白話文呢?或許是作者為了方便大家閱讀,作了下翻譯,這也能解釋得通。

第二,《禮記》里怎麼會出現「大成殿」呢?《禮記》成書於漢代,孔子大成至聖的諡號元代才有,典出《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穿越了!穿越了!看來有問題。

第三,《禮記》中《王制》一篇到底有沒有表達這些意思的內容呢?龍馬君剛才又看了三遍,沒有!

「入泮禮」這個稱呼是不是後來才有的呢?龍馬君正好手頭有450萬字的電子版《明史》和250萬字的電子版《清史稿》。眾所周知,官修的歷史包羅萬象,不但包含帝王將相的人物傳記,也有所述朝代的氣象、官制、習俗、禮儀等各項內容。

兩本大書總共700萬字的資料,就是檢索不到「入泮」兩個字!

那這個入泮禮是怎麼來的呢?

龍馬君大致查了下,新聞上的表述似乎來自於某百科。

那百科的依據又來自於哪呢?在參考資料中,作者羅列了《錢江晚報》2008年8月31日的一篇文章:何為「入泮」?

另外,龍馬君在某學術平台還發現了一篇名為《儒家文化資源與曲阜研學旅遊發展研究》的學術論文,文中對於「入泮禮」的表述也與百科如出一轍,聲稱其來自於《禮記》中的《王制》一篇:

在論文的參考文獻一欄,同樣列舉了《錢江晚報》2008年8月31日的那篇文章:何為「入泮」?

看來這篇文章就是謎題的源頭了,得益於現在網絡的發達,龍馬君轉眼就在網上找到了這篇新聞:

在這篇新聞中,一個名為萬松書院的單位為新入學的學童們按照《禮記》《王制》篇的規定,舉辦了「入泮禮」。又是《禮記》《王制》篇,龍馬君只能表示,在下和這位作者看的可能不是同一本《禮記》。

那麼,這個按照古代習俗進行的「入泮禮」具體又是個什麼禮呢?

新聞里說了,大致有四步:

第一步是正衣冠,由老師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

第二步是拜師禮,學童們先拜孔子,再拜老師。

第三步是學童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敬。

第四步是凈手,學生們將手放在水盆里,正反互洗一次,寓意凈手凈心,從此安心學習。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流程是哪裡來的呢?是不是按照古禮呢?

龍馬君找到的一篇選自《讀者》的文章說了,這些流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的:

關於《禮記》,龍馬君在上文已經提過,似乎沒提到這個「入泮禮」,那《弟子規》呢?

《弟子規》是成書於清代的學童啟蒙教材,3字一句,全文360句,總共才1080字,都是教給學童的簡單生活規範,怎麼可能記述所謂「入泮禮」的步驟呢?

至此,龍馬君大膽猜測,這個所謂的「入泮禮」的稱謂很可能是現代人生造出來的,網上的那些步驟也可能是現代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編的。

龍馬君不禁想起了當年「臥在槽中的泥馬」的典故,一位有才網友編了一篇戰國策,竟把專家都騙了,在某個報紙的專欄中大談這一所謂典故。

比起當年的那個網友,這次「入泮禮」似乎又等而下之了,我們再來看下那段所謂的《禮記》《王制》的記載:

《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漏洞這麼明顯,竟然也能騙到這麼多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龍馬君一向特別支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衷心希望龍馬君這次是錯的,也希望了解情況的讀者老爺來糾正龍馬君的錯誤。非常感謝!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