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時光是魔術師,真正發力的那隻手,是開放。鎮江向東看,發展看新區。作為鎮江市改革開放主陣地,鎮江新區持續改善開發區軟環境建設,通過制度創新、生態打造、文化引領,推動產業更加聚焦、效能更加提升、百姓更加幸福,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喜人態勢,位列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全國22位、全省第5位。鎮江市委常委、新區黨工委書記秦海濤表示:「開發區的初心是開放、使命是發展,只有打造開放的軟環境才能帶來發展的硬變化。」
鎮江市委常委、新區黨工委書記秦海濤
激發制度活力 提升企業便利感
「從家到單位,從單位到孩子學校,從學校到城市商業區,都在10分鐘的交通半徑圈內,生活很便捷,紮根鎮江新區很舒心!」跟隨江蘇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從南京總部舉家遷往鎮江的部門主管周健直言很有獲得感。
「近期,瀚瑞資產幫助我們解決了員工餐廳用房的迫切需求。此外,人才公寓不僅3年租金不漲,還貼心為住戶新增電瓶車棚及充電站、洗衣房等公共設施,物業和安保服務24小時在線,企業引才留才太省心了。」金斯瑞行政經理包峰介紹。江蘇瀚瑞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是新區的國有企業,藉助國企改革積極整合在手資源,通盤考慮駐區企業發展需求,為人才落戶提供了一攬子精細化配套服務。
產業和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為了強化市場思維,提高服務企業的意識和能力,鎮江新區先後組織領導幹部和區內骨幹企業負責人到華為、阿里巴巴學習,取經國內頂尖企業的管理制度。績效、流程、文化三大管理改革隨後出台,對幹部啟動「361」考核,倡導「狼性活性」文化,30%績效顯著和10%實績平庸的分別受到獎懲。在流程改革上以簡約為核心,能減則減,對項目招引推進、國有企業監管、應急處理等6大類35個流程進行了優化。
為了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鎮江新區率先在全省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推出包括「2332」陽光審批等一攬子改革舉措,重點審批報建環節壓縮50%以上,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申領施工許可各階段審批時限平均壓縮68%,為全省開發區實現「一層全鏈管審批」和「一枚印章管審批」雙「管」齊下的改革路徑提供了樣本。在2017年全省簡政放權創業創新環境評價中,鎮江新區綜合排名位列第一。
今年8月份開工的勃肯特鎮江工廠項目,是新區效能提升的一個縮影。採訪中,企業董事長王岳超不住點贊,「從領取營業執照到社保登記的企業開辦流程,全程僅花5個小時,新區服務效能超出了想像!」
記者在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採訪
打造健康生態 提升群眾獲得感
「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生命健康產業鏈如何打造」……當前,新區幹部隊伍利用周末時間參加培訓進行「充電」,成為一種新風尚。
今年4月,鎮江新區成立圌山幹部管理學院,統一組織開展多元化培訓,努力打造一支「兩化三力」(專業化、年輕化,創新力、協同力、執行力)高素質幹部隊伍,為產業強區戰略提供堅強支撐。截至10月中旬,全區已開展理論、招商、財稅、商務英語等各類培訓440多場,累計受訓10800人次。
面對經濟全球化、實體經濟爬坡過坎的挑戰,鎮江新區著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和綠色生態圈。通過系統性幹部培訓和完善「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培育良性政治生態,推動「開明開放擔當奮進」的新時期開發區精神成為新區干群的內生動力。
在社會生態的打造上,鎮江新區積極探索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作為全省首家整體化推進集成改革的縣市區,2017年以來,新區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整合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安全維穩等10個部門的23個社會治理業務平台,形成公共設施、交通設施等4大類86000多個部件的實時大數據,並以派單模式推動問題事項精準高效解決。
鎮江新區集成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王麗娜介紹:「通過『網絡+網格』和『熱線+巡查』,今年1-10月,集成管理中心累計收集企業和群眾反映各類問題5.9萬餘件,解決5.4萬餘件,滿意率達95%以上。」《江蘇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2018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鼓勵新區集成改革經驗在全省範圍推廣。
在當前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鎮江新區把綠色生態作為最核心的競爭力打造,主動淘汰9個生態環保不達標、產出效益和資源消耗不匹配的項目,推動企業和園區轉型升級,創成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促成空氣優良天數增多、環保投訴量下降的良好局面。
在農村,連續三年持續發力「一把笤帚掃到底」、「7+2」民生實事、「宜地清塵」等民生行動,從群眾關注的環境、公交、廣場、醫療等方面入手,改善村容村貌,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幸福和安樂。
鎮江國家大學科技園
注重文化引領 提升區域自豪感
文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靈魂。鎮江新區是全國最早叫「宜」的地方,擁有3000多年的文化積澱。如何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2017年起,鎮江新區開啟了「宜」文化推廣工程。
結合發展現狀,堅持問題導向,在幹部層面倡導「聚焦為要,效率為先,規矩為基,誠信為本」,從粗放管理向內涵式依法行政、精準管理轉變。三年來,鎮江新區發展定位始終不動搖,瞄準低碳清潔、創新創業、活力高效、健康樂享「四個新區」建設,強化頂層設計,一年一個台階,穩步推進。嚴格落實「四講四必」,對重大事項、重要指標等明確完成時限、時間節點、責任主體和責任考核。
有情有意有溫度,「宜」文化的實施激發了幹部的榮譽感,也提高了企業和人才對新區的認同感,近600名高層次人才陸續加盟新區,其中包括國家級人才32名。新區的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四張新的產業名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投資160億元的孚能科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央空調系統供應商台佳機電、南京大學(鎮江)生命健康產業研究院等優質項目先後落戶。今年1-8月份,全區產業投資增幅、規上先進位造業投資增幅、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幅均排名鎮江市第一。
在「宜」文化推廣過程中,群眾既是參與者,也是獲益者。新區注重營造向善向好的社會氛圍,發揮「宜地好人」、鎮江第一座「家風家訓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典型和載體作用,傳承好家風,傳遞正能量。每年都會組織近千場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送到百姓家門口,實現了村社區周周有活動,在翩翩的廣場舞中,在翰墨飄香的書畫中,百姓憧憬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結語:
開發區的初心使命是開放和發展,在當前宏觀形勢趨緊的背景下,應進一步充分發揮開發區的「發展引擎」作用,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對此,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鎮江新區,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魄力,從文化建設中汲取能量,從制度改革中激發動能,從生態打造中獲取核心競爭力,堅定邁步高質量產業強區之路,滿足開發區干群對綠色生態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11月6日,由鎮江市委網信辦、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等發起的 「網眼看鎮江、發現新亮點—走進轄市區」媒體採風活動走進鎮江新區,人民日報社、中國網、新華網、環球網、澎湃網、新浪、搜狐等國內17家網絡媒體的記者通過實地採訪、座談交流等形式,感受新區軟環境建設帶來的硬變化,觸摸這座正在崛起的宜創宜業宜居生態新城的溫度。
(陶偉 陳瑜 龔江婷 張建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JUmYm4BMH2_cNUgMf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