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微信真有「匿名踩」「語音進度」「定向屏蔽」,可能早涼了

2019-08-08     科技知聲

張小龍曾說過,微信用戶每天都在教他們怎麼做好產品。在知乎、豆瓣、微博等各種社交APP里,每天都會有人吐槽微信各種不好用或者沒做好的地方。

比如在知乎「你希望微信增加什麼功能」這一問題下,一共聚集了1423個回答;微博上有關#微信 新功能#的條目中,用戶對微信的修改意見已接近3000條。

其中,最熱門的幾個就是「匿名踩」「互刪好友」「語音進度條」「定向屏蔽」等功能。

這些意見科技君已在各個平台看到了許多次,微信怎麼就能每次都「視若無睹」呢?


簡化、簡單、簡潔!

作為目前國民度最高的聊天軟體,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包辦」了智慧型手機用戶平日的聯絡方式,尤其是在4G已如此普遍的當下,用戶已經默認了微信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地位。

可見,微信任何一個改動升級,影響的都是成千上萬用戶的使用習慣。

微信就不得不十分謹慎了,任何一個行將踏錯都有可能被罵、被抵制甚至被卸載。簡化使用中一切可能出現的「麻煩」,實屬必要。

同時為了儘可能照顧到更多人,微信還要做到的就是讓頁面足夠「白痴」,足夠簡單。

這很好理解,微信的用戶年齡跨度極大,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手上可能都用著微信,微信便不能出現僅針對「小部分人」起作用的功能。

這些都有了,微信還要幹什麼呢?簡化頁面,儘可能讓一切功能一目了然,一切操作儘可能「一步到位」。

這些都做到了,才讓微信操作使用起來極其簡單,上手率極高,逐漸變成了人人都離不開的「國民應用」。


避免一切「麻煩」

理解了上面那些,就會明白,諸如「語音進度條」這種功能,在微信中大機率不會出現。

為什麼呢?即使很多人抱怨過在微信上聽語音,就算一點點沒聽到就得全部重來,那些動不動幾十秒的語音再聽一遍真的十分浪費時間,但「進度條」卻遲遲不上線。

聽上去「語音進度條」的確是剛需,但微信不上線該功能理由也是充分的。

此前,子彈簡訊上線過語音進度條,一度被稱為與微信競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科技君試用之後,就明白了微信摒棄它的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是,一旦給語音加上進度條,會增加語音操作的難度,使用邏輯會變複雜,也會使頁面不再「簡單化」。

以前,用戶聽語音點擊語音條就行了,可一旦加上進度條,用戶可能要對語音進行拖動、雙擊、長按等操作完成相關功能,語音條上也必須加上展示時間進度的設計——作為年輕用戶,理解這些是很簡單的,可是對於孩子或者爺爺奶奶輩用戶來說,誤觸這些簡直就是「麻煩」——再說簡單點,語音加上其他「繁瑣」的功能,就會脫離原來最直接的單一使用邏輯。

所以微信給每段語音設置了最長只能發60s的限制,較為平衡地中和了沒有進度條帶來的麻煩。

「互刪好友」「定向屏蔽」這種功能的邏輯與「語音進度條」也是差不多的。

試想一下,某天你找某位好友有事,卻在好友列表里找不到他/她了,這時候,你肯定會懷疑是不是好友改名了,或者是微信出BUG了,你又要千方百計求證一番自己被刪的事實,還不如到時候一個紅色感嘆號來得直截了當不是嗎?

「定向屏蔽」更是無稽之談。

用戶想要在朋友圈屏蔽某些關鍵詞、特定內容,這樣的操作更多會帶來許多未知後果,比如重要的信息被屏蔽,朋友圈互動率降低等,身份轉換一下,千辛萬苦發的朋友圈,0評0贊……

至於「匿名踩」,大概也是微信永久不會上線的功能了。

「踩」,明顯包含著非常負面的情緒展示,你高高興興分享在朋友圈裡的內容,被莫名奇妙來了個「踩」,還是匿名的。一旦接收到這種反饋,用戶還會選擇在朋友圈發送容嗎?這後果顯然是微信不想看到的。

這樣看下來,微信不會允許出現任何「麻煩」,雖有人批評微信為此不夠「辦公化」「專業化」,但為了留住更多用戶,微信不得不做出這樣的犧牲。

不然,面對隔三差五就冒出來的競爭對手,微信差不多早就「涼」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FL7fWwBvvf6VcSZ2S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