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美國人威廉.蕭克利的研發小組成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而電晶體的問世,也帶來了20世紀微電子革命的先聲,此後美國成為了積體電路的發明者與奠基者,它成為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但也幾乎在同時,日本的半導體行業也在開始崛起,曾一度是全球最大半導國出口國,但美國卻用不到十年時間,就用政治手段扼殺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
早在1955年的時候,已經成立了10年的索尼就在「無線電熱潮(真空管)」中看好當時不被同行看好的電晶體技術,還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TR-55」,這在日本半導體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從那時候開始日本便開始大規模的生產電晶體,到1959年,日本一共生產了約8600萬個電晶體,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晶體生產國,而在美國發明矽積體電路之後,日本也引進了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
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TR-55
1963年的時候,日本為了大力發展半導體技術,甚至要求國內各大公司將取得的技術和國內其他廠商分享,這項舉措為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日本三菱、京都電氣等也開始進入半導體產業,由此日本半導體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同時,為了徹底擺脫美國對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影響,實現從原料、設備到製造的全部自產自研,讓日本半導體行業追趕甚至超越美國,所以日本舉全國之力研發DRAM,日本國家及企業在初級階段對今後如何研發半導體技術以及如何讓相關製造設備國產化,均有明確的方針。
1973年,受到石油危機的爆發,歐美經濟停滯,各類資源的需求放緩,這也影響了歐美的半導體產業,不過,這卻給了日本可乘之機,1976年3月,經多次協商,日本政府啟動了名為「DRAM製法革新」國家項目,由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五大企業聯合籌資400億日元,總計投入720億日元(當時匯率摺合美元約2.36億美元)為基金,由日本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牽頭,設立國家性科研機構「」VLSI 技術研究所」,招募800多名技術精英,共同研製國產高性能DRAM製程設備,目標是突破64K DRAM和256K DRAM的實用化,遠期在10-20年內,實現1M DRAM的實用化。
各類電子元件
日本在短短的時間裡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構建了成熟的半導體生態,晶體製造巨頭信越、SUMCO,光罩領導者TOPPAN ,後端材料領域的京瓷、住友電工,前後端檢測Advantest 和東京電子,光刻機巨頭尼康等,以DRAM為入口,依託於汽車和PC產業的繁榮,日本DRAM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1985年,日本第一次在市場占有率方面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出口國,日本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龍頭。
截止到1989年,日本半導體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53%,而美國僅37%,歐洲占12%,韓國占1%,其他地區占1%,歷史數據中,1988年的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十強名單中,有六個來自日本,美國只有德州儀器、英特爾和摩托羅拉入選,剩下的一家則是來自荷蘭的飛利浦半導體J。
圖片源自網絡
然而,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讓美國感到十分憤怒,1982年,美國決定對三菱和日立進行了打壓,FBI甚至進行釣魚執法,故意把IBM公司的27卷機密設計資料中的10卷髮給了日立公司高級工程師林賢治,林賢治很快上當,表示還想要換取更多資料,FBI馬上拿到證據並公之於眾,並稱「日本企業正在竊取美國技術」,不得不說這次釣魚執法極為成功,日立和三菱被美國法律整得元氣大傷,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還是處於高速發展之中。
終於,到1985年時候,美國對日本發動了經濟戰爭,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美國金融專家們還不斷地對日元進行干預,逼迫日元不斷升值,不到3年的時間,從約240日元兌1美元,漲到到120日元兌1美元,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日本開始陷入經濟泡沫,而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也開始向美國商務部投訴日本半導體產業不正當競爭,要求根據301貿易條款解決市場准入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
1989年日本簽下了不平等條約《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該條約規定日本必須開放半導體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和專利,1991年美國再次強迫日本簽訂了第二次半導體協議,1995年,在經歷了10年的打壓之後,日本最終還是繳械投降,1999年,為了保存最後一絲火苗,日立、NEC、三菱電機三家的DRAM業務開始整合,1999年,爾必達成立,但是美國依然沒有放過日本,在日本負隅頑抗了十幾年後,2012年2月28日,在美韓的聯手下,爾必達宣布破產,日本半導體行業徹底回天乏術。
奇夢達與爾必達
奇夢達(技術源自德國西門子)與爾必達於2008年合作開發DRAM,這是日本半導體業最後的掙扎,然而在美國的科技獵殺中,最終還是以破產失敗而告終。
日本從1963年開始,用了22年的時間,舉全國之力發展的半導體產業,一度成為行業領導者,卻被美國用了10年輕易擊垮,只是在美國軍事保護傘下的日本,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而美國這一次的科技獵殺又瞄準了5G和華為。
本文資料和圖片素材均來自於網絡,由作者整理髮出,如有不嚴謹之處或侵權行為,請聯繫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