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薌偶記:滷麵之外的那些面,漳州小吃(3)

2020-07-24     小企9999的吃喝玩樂

原標題:回薌偶記:滷麵之外的那些面,漳州小吃(3)

回薌偶記:滷麵之外的那些面,漳州小吃(3)

BY 小企9999

離開薌城之前,記憶中非常溫馨飽足的一部分跟傳統年節有關。

從前的漳州,畢竟是個農業發達地區,所以即使我沒在鄉下生活過,也能體驗農節的歡樂。春節元宵,端午普渡,中秋節、冬至......各種各樣的農曆節日裡,爸媽鄉下的親戚朋友們,都會送來對應的過節食物。其中一定會有一包黃色的鹼面,既有可以抖散的油麵,又有粘連成團的份子面。

這麼多面怎麼吃?最好銷的方式是滷麵。

拌勻了鹵湯的麵條滑溜溜,顯得更加溫潤適口

胡椒粉、蒜泥,蒜酥是吃滷麵必備調味品,大大增添了漳州滷麵的香口感覺。

傳統的漳州滷麵,並不需要添加各種「滷料」,只靠熬湯的湯料已經夠豐富的啦。

薌城街上有很多滷麵店,吃的人很多,但是即使問那些正在店裡吃得很高興的人,哪裡的滷麵最好吃,得到的回答往往會是:「厝內自己做的。」

這是一碗我在小阿姨家偶遇隨手拍的

在漳州,雖然街上有數不清的滷麵店,但是在重要日子裡,漳州人更喜歡自己在家動手做,因下料實在,往往比名店還好吃。滷麵,甚至可以反映漳州人家的伙食水平。毫無疑問這是漳州小吃界的扛把子,霸主地位毋庸置疑。

碰上節假日或者紅白喜色人們自家做或通過外賣店定製的一定比進店買的好吃。主要在於投料實誠。

街上滷麵店的那鍋鹵湯相對自家做的實力單薄,還在於店家希望通過搭售「滷料」讓顧客多掏幾塊碎銀子。

面這東西在漳州,除了滷麵,當然還有許多其他風味的吃法:

清湯麵:燙麵條時搭配點豆芽的小講究可大大豐富口感,在漳州算是常識。

手抓面,早期吃法是用盤成盤子狀的面握著其他配料,中間卷豆乾就叫豆乾面份,卷五香卷就叫五香面,因為需要蘸蒜蓉醬增味,難免吃的滿手淋漓。現在都是切好裝盤吃,反而沒了當年那種野趣。

清湯麵:這種主要追求湯的清鮮,鑒於漳州小吃點普遍的滷料鍋,不「刷」兩樣有點不好意思。

沙茶麵:漳州沙茶麵有兩種風格,一種比較接近潮汕,湯色比較淡;一種接近廈門,湯水紅亮。

面里放了熏鴨的湯麵就叫鴨面

干拌面:漳州拌面和福建大多數地方的拌面不同,同樣是用鹼面,不過用在這種吃法上有專門的特製,會比其他鹼面水分含量少一些。拌面的醬以花生醬為主體,摻雜蒜蓉等其他調味,最佳伴侶是豬蹄膀(漳州習慣叫豬蹄包)。

炒麵,好像除了炒牛肉麵能夠獲得單獨的名號,其他只能統稱為「炒麵」。

拌面線:除了鹼面,其他麵條比較常見就得是面線啦,街上小吃店比較常見的有拌面線,海蠣煮麵線。排擋里則可以吃到炒麵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CBzf3MBnkjnB-0zMs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