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家庭教育火起來了

2019-12-27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作為一名記者,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自己報道中的呼籲得到回應,報道中期待推動的事情落地開花。

2019年,最讓我開心的事是家庭教育火起來了。從政府到社會,從家庭到學校,都湧起一股關注家庭教育的熱情。家庭教育講座、父母課堂、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課程開展起來,而且大多是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我相信,當我們的關注點從孩子的學習成績移開,注意到更好的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時候,我們離正確的教育之道就更近一步。

尋找家校共育之路

最開始做家庭教育報道的時候,我有些迷惘,不知道從哪個點入手。一次,偶然路過一所中學,正好是放學時間,家長在門口接孩子。一個老師向一名學生的媽媽反映了一些情況,之後只見那個媽媽揮手就扇了孩子3個耳光,並大聲斥責,要求孩子認錯。

在那麼多老師、同學面前,孩子毫無尊嚴,掩面痛哭,說「我錯了」,老師站在那裡也不知所措,只是讓孩子「以後不要再這樣」。

這3記耳光對我觸動很大,家校共育已經喊了很長時間,但這是真正的家校共育嗎?看起來更像老師和家長在聯合欺負孩子。

家校到底應該怎樣實現「共育」?誰來指導家庭教育?我決定去探尋這些問題。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訪了幾所小學、中學的老師、家長,也請教了幾位專家,最後形成了一組特別報道《尋路家校共育》。

在採訪中,我遇到很多老師,他們給我講了很多故事。多年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在做著家校溝通,處理一些家校矛盾,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有一些困惑。

有些案例在報道時沒有採用,但我依然印象深刻。有位老師講道,現在很多孩子都有電話手錶,跟家長隨時保持聯繫。一次,班上有個女生被一個男生劃拉了一下,那個女生立刻給自己的爸爸打去電話。很快,女生的父親趕到學校,怒氣沖沖地說孩子被打了。

老師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解後才發現,女生手上有一道劃痕,是一個男生不小心用書劃的。當時,老師只能安撫女生和家長,讓男生道歉,但她心裡也感到一些委屈,為什麼學生在班上發生矛盾不能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而是通知家長?為什麼家長不先了解情況便責問老師?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超過九成的班主任報告與家長的溝通遇到困難。其實,反過來想一下,可能家長也會覺得跟老師的溝通不暢,因為溝通是相互的。關注點不一樣,信任度不夠,成為很多家校矛盾的觸發點。

如何更好地跟家長溝通,已經成為很多學校教師培訓中的重要內容。比如,北京海淀區的很多教師參加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

家庭教育支持越來越多

其實,在《尋路家校共育》的報道中,我有一個遺憾,誰來指導家庭教育?顯然,僅僅依靠學校是不行的。有老師告訴我,讓學校或老師指導家庭教育是不合適的,因為老師有教育孩子的義務,但沒有教育家長的義務,也不具備這個能力。老師的教學任務已經很重,實在沒有精力再放到家庭教育指導上。

我一再追問,到底誰來支持家庭教育?專家的看法也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可以由學校承擔,因為學校聯繫家長更加方便,開展家長課更高效。另一種認為,家庭教育指導應該由社會力量進行,這樣更容易讓家長接受。

在後來的持續關注與採訪中,我發現這種分歧並不重要,多方力量都在積極支持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比如,今年5月,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修訂)》,明確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並根據時代特徵增加了多子女養育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家庭媒介教育等內容。

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這份聚焦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文件也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要求加強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繫。

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開一些家長講座,家校共育的意識在不斷深入。在《北京為家庭教育賦能》的報道中,我到北京順義區、朝陽區採訪,發現兩個區都在積極推動家庭教育。順義區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經常組織家庭教育講座、沙龍,並且在一些社區開展繪本領讀活動。

最早在朝陽區開始試點的「伴隨成長每周一信」,按照孩子周齡,通過簡訊或微信的方式向家長推送育兒知識,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在全國很多省份落地。

成為更好的家長

家長課堂多起來了,但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還在於家長,是不是願意學,是不是能學以致用。

事實上,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這種焦慮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如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何讓孩子順利地幼小銜接、小升初等問題都讓家長費盡心思。

為此,我們在今年兒童節來臨之際,推出了封面報道《跨越焦慮,成為更好的家長》,探討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怎樣走向更好的家庭教育。

「優秀的父母要有農民的心態。」 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的這個觀點讓我記憶猶新。少指責孩子,多反思自己的問題,如同農民種莊稼,莊稼長得不好,農民不會責怪莊稼,會想這是自己沒種好。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煉,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路上。網絡上各種育兒技巧很多,但我逐漸發現,相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加重要。

記得一次在早高峰的地鐵上,擁擠的人群中,一個年輕媽媽在看家庭教育的視頻,這讓我想起順義區開展的家庭教育講座,放到公眾號上常有10萬以上的點擊量。家長課堂這麼火,相信家庭教育也會越來越好。

(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A0iSW8BMH2_cNUg6_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