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個19歲的朝鮮小伙來到中國,進入朝鮮在華抗日團體開辦的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從事抗日活動。為了掩飾身份,組織上資助他到上海學習音樂,他與音樂不解之緣自此開始。因為熱愛音樂,他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名字——「鄭律成」。
鄭律成
1937年秋天,鄭律成背著小提琴來到延安,在這裡遇到了他此生最重要的革命戰友和合作夥伴——公木。
1939年7月中旬,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總校職工萬餘人在校長羅瑞卿的帶領下,東渡黃河,開赴前方。政治部宣傳科只留下鄭律成和公木兩人,等待到籌辦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
公木,原名張松如
一天,鄭律成告訴公木,他為公木的《子夜崗兵頌》譜了曲。這是公木半年前在抗大一大隊學習時寫的一首短詩,意境非常優美。當鄭律成用他那帶有朝鮮族音調的歌聲哼出來時,公木又驚又喜,他從沒想過自己的詩還可以用這種形式表達出來。後來兩個人就經常在一塊,一個作詞,一個譜曲。
當時的延安不僅是革命的聖地,還是歌曲的海洋,到處都飄蕩著抗日的歌聲,激盪著革命的旋律。1939年5月,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公演,大受歡迎,鄭律成興奮不已,主動找到公木,提出也寫個大合唱。他們對什麼是大合唱也不太了解,在他們的概念中,「什麼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幾首歌嘛」。「鄭律成對公木說,你是從前方來的,經歷過戰地生活,咱們也為八路軍寫個大合唱吧,寫八支歌,八路軍嘛」。
冼星海指揮魯迅藝術學院學院排練《黃河大合唱》
在鄭律成的鼓勵下,公木只用了三四天,便創作出七首歌詞——《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炮兵歌》《騎兵歌》《衝鋒歌》《軍民一家》,加上先前寫成的《子夜崗兵頌》,共是8首。鄭律成設想《八路軍進行曲》要長短相間、寓整於散、韻律諧和、節奏響亮,中間還要並排安插上三個四字短句,兩人反覆推敲,苦心孤詣。
鄭律成在延安
公木每寫成一首歌詞,就交給鄭律成譜曲。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沒有鋼琴,連風琴也沒有,鄭律成因陋就簡,「只是搖頭晃腦地哼著,打著手勢,有時還繞著屋當中擺的一張白木茬桌子踏步轉悠」。意識到公木在帶著笑意注視他,「他就走出窯洞,躲到河畔或爬上山坡去創作」。制譜似乎比作詞更費斟酌些,鄭律成也經常用鼻音哼哼出一個調兒來,徵求公木的意見。
一天晚上,鄭律成從外面回來,手流著血,嚇了公木一跳。原來,鄭律成譜曲的時候喜歡拿石頭打節拍,一不留神,就砸到了手上。和鄭律成接觸過的老同志也回憶說,「鄭律成是在窯洞裡敲著盆、拍著腿寫成此曲的」。
鄭律成在防空洞裡創作
1939年10月,全部編曲才算完成,作品取名為《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後改為《八路軍大合唱》),《八路軍進行曲》是其中的第四樂章。這便是最早在延安廣大軍民中傳唱的版本,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原創版。
1939年,鄭律成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唱歌
1939年冬天,在陝北中央大禮堂,《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首次與世人見面。此後,8首歌曲印成油印小冊子,傳遍延安,傳遍全軍,甚至越過千山萬水在抗日的前線唱響。
《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
1940年夏季的一天,鄭律成和公木接到了總政治部的通知,讓他們去一趟文化溝青年食堂。在那,他們見到了時任中央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的蕭向榮。
在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肖向榮竟然請他們吃了一碗紅燒肉,並告訴他們,《八路軍軍政雜誌》決定刊登大合唱中的《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這意味著,《八路軍大合唱》已經被中央認可,這頓紅燒肉就是對兩位作者最好的獎勵。蕭向榮笑著說:「今天破例,都喝三杯。一杯酒,祝你們繼續合作取得更大成果;二杯酒,祝你們更認真地向工農兵群眾學習;三杯酒,祝你們再接再厲,繼續寫兵唱兵!」
此後,《八路軍大合唱》的影響更大了,特別是《八路軍進行曲》,在根據地幾乎無人不會。
創作時,鄭律成和公木對《八路軍進行曲》最初的歌詞始終不太滿意。歌詞一開頭便是「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怎麼想都缺少點氣勢。突然,鄭律成想到了著名的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的開頭,一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將氣勢推向頂峰。他參考這首歌曲,喊出了最為經典的一句:「向前!向前!向前!」從此,這句鏗鏘有力的行軍口號就成了《八路軍進行曲》的開頭。
《八路軍進行曲》簡譜
《八路軍進行曲》不僅在八路軍各抗日根據地唱得響亮,抗戰後期,連國民黨的部隊也愛唱。1945年抗敵演劇隊第5隊進入緬甸慰問中國遠征軍,抗日將領、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把該隊演唱的《軍隊進行曲》(1940年在重慶《新音樂》月刊發表時所用的歌名),也就是《八路軍進行曲》,暫定為該軍的軍歌。他把「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修改為「新一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新音樂》是國統區影響最大的一家音樂刊物,抗戰期間發表了大量反映抗日救亡的音樂作品和理論文章
1997年,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纂的《紀念孫立人文集》中記述:「他也特別喜歡『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支進行曲,並讓在部隊中教唱。直到後來聽說這支歌成了《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才停止了傳唱。」
1946年,解放區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人民武裝隊伍陸續正式改稱「人民解放軍」,《八路軍進行曲》也隨之改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進行了部分調整。1949年北平書店出版的歌本《大眾歌集》中刊發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如下。
1949年北平書店《大眾歌集》刊登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這一版本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演奏曲目,在天安門奏響。
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從此,這首歌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式標誌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簡譜
這是一首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歌曲,歷經半個多世紀,幾經修改,薪火相傳,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