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上京遺址宮城內發現大型宮殿基址

2020-02-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為了進一步了解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布局和沿革,2019年5月至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遼上京考古隊,對遼上京宮城中北部建築基址(編號為一號基址和二號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開放工地高級研修班」的全部學員也參與了本年度的考古發掘工作。

  一號基址位於宮城中部偏北,東向中軸線北側的自然高地上。該基址有遼、金兩期大規模營建。

  遼代始建的一號基址是一座大規模的東向建築。基址由夯土台基和殘存殿身組成。夯土台基平面近方形,邊長寬約51米、高度1.96米。東側中部突出一個長方形月台。殿身殘存遺蹟包括牆體、柱網結構及其基礎和地面等。殿身通面闊35.5米、通進深32米。其平面布局為殿身面闊9間、進深8間,四周設有一周圍廊。夯土台基的基槽打破黃色生土而建。殿身柱網基礎打破夯土台基作磉墩,其上置平石柱礎以承木柱。遼代一號建築主體一直沿用,僅東側月台南北兩側加寬。室內地面有過墊土抬高等改建。

  到金代,遼代營建的殿身毀廢,僅存夯土台基。在原有夯土台基北部,重建一座南向金代建築。建築由台基和殿身局部組成。台基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面闊約19.6米、南北進深17米,由廢棄雜土堆砌而成。南、東、西三面邊壁用青磚包砌,磨磚對縫。台基南側中部修建有包磚五瓣蟬翅慢道。殿身保存較差,僅存局部柱礎、柱洞,推測為面闊3間、進深3間的平面布局。

  二號基址位於宮城西北部排房建築群的中心位置。經考古發掘,二號建築基址有遼、金兩代四次較大規模的營建,由晚至早依次編號為JZ2A、JZ2B、JZ2C、JZ2D。

  二號基址在遼代是一座東向建築。JZ2D為此地生土始建的遼代建築。現僅存台基底部局部夯土。JZ2C是二號建築基址最重要的一次營建。JZ2C為一座東向的宮殿建築,南、北兩側建有挾屋,四周設有廊廡,圍合形成一組大規模的建築院落。僅存夯土台基和殿身柱網基礎部分。夯土台基南北面闊約31.4米、東西進深約23米、高2米。台基四面邊壁包砌長方形磚,其外作磚鋪散水。殿身平面布局為面闊7間、進深4間的「金廂斗底槽」。正殿南、北兩側設有挾屋,與兩側廊廡連接。北側破壞嚴重,南側保存略好。挾屋夯土台基邊壁包磚,其外作磚鋪散水。磉墩共6個,呈南北3列,東西2排。廊廡有3列東西向磉墩(或礎坑)分布,進深2間。廊廡外牆(南側)系用土坯壘砌牆體,內壁塗紅色牆皮,外有包磚。挾屋和廊廡間設有通道,其內側拐角尚存一磚砌慢道。做法為五瓣蟬翅慢道切半,直邊與廊廡相接。

  JZ2B為南向建築,對原有夯土台基東、西、北三面進行削減,西北角進行補築而建。JZ2B與排房院落同期,均為金代建築。JZ2A是在JZ2B基礎上補修改建,坐北朝南,四周有不規則的排水溝。台基南側設有出入通道。

  2019年遼上京宮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首先,推進遼上京城址布局的研究。新發現的宮城西北部一號和二號建築基址,均為大型東向建築。二號基址所在的長方形院落布局,四周廊廡圍合,正殿位於院落後方,坐西朝東,兩側有挾屋與廊廡相接。這是繼宮城東向中軸線上一號殿院落之後,經考古發掘確認的第二組宮殿院落,增進了對宮城宮院布局的認識。

  其次,豐富了遼上京城址時代沿革的內容。本年度發掘的2座大型建築基址都是遼金兩代建築重疊。遼代大型建築基址朝東而建;金代建築體量明顯變小,並且改為南向。反映了遼代都城到金代地方城的沿革情況。

  第三,增加了遼上京宮殿建築的新類型。一號建築基址位於遼上京皇城東向中軸線的北部,地勢高,位置重要。此建築東向,體量較大,柱網布局和室內結構獨特,表明其建築性質特殊,且十分重要。一號建築基址可能是遼代宮廷內重要的樓閣式建築之一。

  2019年的考古工作為遼上京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提供了新的學術依據。

  (遼上京考古隊 董新林 汪盈 曹建恩 肖淮雁 左利軍)

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2月21日第8版 作者:董新林等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wfCnnABgx9BqZZITz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