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樓市五年後,會怎麼樣

2019-07-30   洞察樓市

轉自真叫盧俊

最近,在我們的幾個樓市群中,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就是大家雖然都在調侃上海樓市的不爭氣,編排各種「上海是環滬後花園」的段子,但是對上海樓市價值被低估的現實認知,在逐步統一

我們整理了一些數據,發生在現在,但是似乎也在決定樓市未來的五年

01

我們來看,先是從兔博士APP那裡提供的數據,上海樓市能真實反饋的二手房市場成交

從2019年上半年3月進入到一個小爆發後,一直維持在2萬套以上,這基本就是16年9月後的水位線了。

接著,市場的真實回暖,在價格上

直接止住了從18年6月開始的二手房價格下滑,即便還沒有回到這兩年高點,可勢頭已經慢慢逼近18年上半年了

各位可以去真實肉身感知下二手房市場,典型的感受就是,房東的價格還是可以談,卻已經很強勢了。

慢慢的,上海是長三角的最大窪地,這樣的觀點開始越來越被認可,本質上來說,這是上海對樓市的操盤精準,然後剩下交給市場化運作的結果。

這點上,不能不佩服中國市場化最強城市的手腕,總是能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到說到底,無論價格的篩選還是5年限購,二套7成的准入,上海樓市都精準甄別合適,並願意堅定的信任他的人。

這樣上海樓市最珍貴的一件事,就會如何把自己手上房票的價值最大化。

也讓當下入手上海樓市,要變的更審慎,哪怕你覺得未來可以置換,因為二套7成,把換手成本抬的很高,意味著在上海,投資的容錯率其實不高了。

所以,在上海樓市的下半場,能一次性精準找到想要的標的,本質都在考驗著每一個入局者。

02

為什麼說,上海樓市是將是一個下半場的狀態。

首先,上海已經過了城市擴張的高光時刻,除了要承當長三角責任的大規劃,你已經很少聽說上海在哪裡搞什麼新城了,該起來也起來的,帶不動也就躺著不動了。

而且就像前文說的,上海樓市的池子已經閉合,這樣的話,換手和流動只會發生在內部進行,那這樣,上海板塊內部就會接受市場用腳投票,而誰贏誰輸,數據說話。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統計,上海樓市近10年,平均漲幅在6倍左右,但是板塊漲幅真的冷熱不均,我們就有過這樣的抽樣。

出乎意料,很多在市中心的地段項目,居然是上海樓市回報率的輸家。

接著我們又拉出了最新6月份的漲幅前30的二手房小區

和漲幅前10的板塊。

非常有意思的是,和抽樣結果很重合,那些出現在郊環的低基數項目,在回報上,是上海樓市的贏家。

那麼,這是否代表,郊環盤就是上海樓市的下半場。

說到這點,我想和各位聊聊上海樓市的板塊邏輯。

03

差不多在2000年前後,上海做了一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就是突然大面積擴充中外環的地鐵里程。

這不僅讓上海成為世界上地鐵里程最多的城市,悄然間,中外環的地鐵密度直接增長60%。

接著,我們可以看到,上海樓市這段時間最大住宅供應增量,都是隨著地鐵的城市骨架進行分布。

但這麼做的目的,不是在外圍簡單建幾套房子,然後在市中心和郊區來回用通勤去折磨你。

圍繞著地鐵的延展,率先布局的是產業,上海近5年間的新增9823家高新技術產業,70%出現在郊環產業園。很聰明,其實排在孩子上學和買東西的需求,就是怎麼賺錢。

然後有了生活,才能留住人,近些年上海新增商場,幾乎密集出現在內環以外的區域,並且生意還不錯。

記得我七寶朋友和我分享過,說七寶廣場去年的營業額幾乎快趕上陸家嘴正大廣場,還把我嚇了一跳。這背後,是上海人口,真的被疏解了,不是文件中那種口號。

哪怕學區房這種最不容易遷移的資源態勢,也說明了這點。

這樣,上海樓市的下半場,就是一個多中心的上海。

這不代表上海的郊環都是對的,地鐵,產業,配套三套操盤手法有沒有加持,這是一套成體系的打法,少一個雖然也很誘惑人,但效果一定會有折扣。

還有,落地,是板塊。曾有人統計了這三年,上海樓市跌幅超過20%的209個小區。

耐人尋味的是,同樣有著「大規劃」的背書寶山和青浦,寶山不抗跌的小區有29個,青浦只有3個,因為相比寶山「主城區」的口號,青浦說到很多東西,都做到了。

好比17號線的外延,而這次我們去17號線的市調,真的發現,沿線的項目去化很快,出現了上海樓市中板塊少見供不應求的現象。

嗯,能落地的好手法,才是最好的手法。

04

而在上海對自己內部進行多中心解構的時候,上海樓市在產品結構上也開始有了深刻變化。

價格上,和很多人想像中不一樣的是,上海樓市超過6成,甚至更高的成交區間,出現在300到500萬的階段。

而差不多也是上海的准入門檻了,換句話說,未來最好的流動性差不多也在這個框子,能接盤的人,也是最多的出現在這個價格段。

目前,成交最好的二手項目。

和漲幅最好的二手項目,不出意外證明這點。

其實從投資角度,也不難理解,配套著板塊操盤手法,在人口外遷的過程中,壓下了上車門檻,也能做低了郊環基數。

這樣,合適的板塊配上合適的價格,加上願意接盤出價的人最多,超出盤面的回報,其實是理所應當。

變化不僅在價格上,還藏在需求中。

我們會發現,上海的新房產品比例中,對剛需的兩房,供應不僅不大,還在減少,因為新房這點是要比二手房有優勢,就是能夠更敏銳察覺市場要什麼。

90-160平的改善戶型,已經成為上海產品的主力段位,而且在逐年擴大。某種程度上,這和大家認知中,高房價的上海應該多做小戶型的主力段,去迎合上海樓市門檻不同,改善,是未來上海樓市的真實需求主力。

一方面,生活是要去住個大房子而不是擠個小房子去改善的,但上海真的很貴了,能買一套大房子的,基本都是拋掉一套小房子去置換的,所以現在二手市場上,掛牌釋放的都是小戶。

另一方面,這樣一種房價格局下,房票還更稀缺,三代同堂能將是未來上海很常見的局面,所以,90平以下做三房的新一代產品,已經是很常見的了。

雖然這句話聽著或者有點廢話,但是上海樓市的未來回報的最好房子,就是能適應市場接盤邏輯的房子。

起碼,你要對未來買你房子的人,讓他多一個能讓他自己說服自己的理由。

05

其實上海樓市走到今天,本質上已經很成熟了。

就像一個成熟的中年人,大家對他期待,首先一定是靠譜的,能信的過了。但不會很出格,穩健就是最大的預期。

可往往最成熟的市場,也意味著選籌能難度最高的盤子,上半場可以很粗放,怎麼做都是對的。

但下半場的哨聲已經開始,合適的板塊,合適的價格,和合適的產品,能不能跟上節奏,或許才是走向領獎台的關鍵

以上為正文,來自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