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創意、藝術、科技的交融

2019-11-20     一諾農旅規劃

01

排隊5小時的網紅展

沉浸式體驗是如何火起來的?

「沉浸式體驗」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概念。

Immersion(沉浸)這個詞彙在《設計的法則》里提到了,就是讓人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由設計者營造)下感到愉悅和滿足,而忘記了真實世界的情境。

沉浸式體驗需要儘可能地調動五感,另外為了長時間吸引住參與者注意力,還要儘可能排除其它干擾,所以它有兩大特徵:一則需要調動聲光電,二則需要較暗環境。

沉浸式體驗初期只是作為一種「秀」存在,04年張藝謀導演了國內第一部山水實景表演「印象·劉三姐」,18年又在平昌奧運會上創作了「北京八分鐘」。

近幾年,隨著大量娛樂方式的刺激,以往「扁平化、低互動」的展覽形式已經不足以激發大眾興趣,「新媒體藝術」在短短几年之內,就成為了一種風潮。

teamLab是中國大眾了解新媒體藝術的關鍵性人物。

它成立十九年,獲獎無數,曾獲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還連續兩年被全球知名設計網站《designboom》評進全球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就連明星都搶著來拍照打卡,像劉雯、陳冠希、王珞丹等名人,都是teamLab的超級粉絲。

2017年北京798舉辦了teamLab在中國的首展。現場火爆得一塌糊塗,需要排隊2小時才能進場,而且限制觀展時間為1小時,而在東京最火的時要排隊5小時!

王珞丹

在teamLab設定的沉浸式展覽中,創造了一個個「盜夢空間」:沒有邊界,讓參與者自由感受和發現;在不同時間段,同一個展廳的展示效果還會隨之改變。

現在,teamLab已經從一個幾個理工男組成的小團隊,擴充為幾百人的超級技術專家團隊,並且不斷擴展「沉浸式體驗」的邊界。

teamLab×波音787

02

虛擬先試下的建築學

沉浸式體驗如何跟空間相結合?

跟大型表演、展覽現場結合,並不是沉浸式體驗的終點。它被植入到城市空間中,解構了我們一般理解的建築立面、室內空間、戶外景觀。

數字化、虛擬化、超現實,成為了建築學研究中的新課題。

1.建築立面

基於建築原本輪廓的「二次設計」,是時下非常流行的趨勢。尤其對於老建築而言,它更可以疊加「歷史元素」,展現出更加深層次的內容。

故宮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為慶祝元宵節,特開故宮夜場,還舉辦了聲勢浩大的聲光秀。

羅納尼亞國家歌劇院,為慶祝捷克斯洛伐克100周年和布拉格國家博物館200周年,舉辦了一場建築3D投影秀。

2.室內空間

沉浸式體驗帶有很強的遊戲屬性,人們置身於虛現實,如同電影《頭號玩家》里的角色。

德國柏林一處未來感十足的NIKE健身空間,頭上旋轉的LED燈光,加上跑步機前健身者的全息投影,都能讓健身的人多了運動的激情。

運動風滿滿的耐克上海001店,建築內部布置了測試身體機能的小賽道,工業感十足選購衣服的滑軌等等的交互模式,都讓顧客從體驗和選購都心動無比。

3.戶外景觀

通過現實場景結合大面積的投影、燈光、音樂,從視覺、聽覺、觸覺各方面帶來無與倫比的感官享受,將遊客完全帶入一場聲臨其境的體驗中。

戶外景觀中自然元素的視頻映射 、多媒體裝置與周圍環境的無縫融合等等都營造出無所不包的魔力感,讓夜晚的戶外景觀能吸引到無數遊客。

Moment Factory是沉浸式體驗的另一個創造者。

Moment Factory在魁北克加斯珀半島的1.5公里的海濱小徑上,做了一個沉浸式魔法森林空間。

這是個被彩燈點亮的森林公園,遊客從聲光不停的森林小徑穿過,體驗了一把類似在《阿凡達》潘多拉星球行走的奇幻旅途。

03

建築設計邁向互動設計

沉浸式體驗有什麼特徵?

沉浸式體驗設計則是通過場景營造,配合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貼合甚或超出用戶生活體驗的故事性的方式,以遊戲,情境感音頻視頻、戲劇、遊樂設施、裝置性空間展覽等作為輸出途徑,令用戶全身心多感受的體驗並沉浸其中,最大化調動自身五感共鳴的產品設計或服務設計。

沉浸式體驗基本上都會有以下共性:

1. 解構性

沉浸式體驗表達的不是真實的世界,通過放大、複製、扭轉、疊加的方式重新定義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teamLab打造瞬間美的「花的精神」,當觀賞者與作品進行互動時,花會瞬間自動綻放或凋落。作品展現的是日式的淒涼美學,蘊含著設計者的悲觀思維。

如夢般的「秘密天堂」是由阿姆斯特丹W+K團隊與影視特效公司The Mill聯手打造的一個沉浸式虛擬現場空間,它將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之間的界限打破,帶領觀眾走進一處現實不存在的場景中。

2. 故事感

每一個沉浸式體驗展覽,都是一次故事性的實體化,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到設計師的理念或者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

如現在「沉浸式戲劇」的藝術形式很火爆,這個形式一改以前戲劇的線性劇情模式,打造出多條劇情線,讓觀眾和演員一起演繹劇情。

前幾年在上海演出的沉浸式戲劇《Sleep No More》,一經推出,門票遭瘋搶。有些狂熱粉絲甚至刷超過100場。

《Sleep No More》的演出場景在上海的麥金儂酒店,在這裡觀眾可以戴著面具探索任意區域,小到床頭櫃物品,大到跟隨演員進小黑屋1v1對話。

在這樣的趨向真實的場景里,你很容易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感染。

3. 角色化

在沉浸式體驗中能找到自己,會凸顯個人的自我認同感。

我們在現實中,一直都在搜尋其他人與自身相同的特徵,尋找社會認同感,但很少會找到。而沉浸式體驗給了我們找到的機會,而且是完全復刻的自己。

在角色代入感設計裝置中,耐克的「大腳板」運動場肯定是讓人最先想起。

耐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鞋型體育場,造型是耐克跑鞋放大100倍的樣子,跑道內圈有LED螢幕。

LED螢幕能捕捉到運動者的運動狀態,隨後螢幕上會顯示根據運動者的數據,模擬出來人型,陪著運動者跑步。自己和自己跑步,實在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4. 交互體驗

具有互動感的裝置,不僅可以豐富裝飾布置,還可以提升場地空間的感受效果。

如2017/2018國際羊毛標誌大獎的全球總決賽賽場,由FactoryFifteen工作室設計創作的舞台交互裝置,當有人經過或者是觸碰到牆面時,不同色彩線條會分裂,呈現了一種魔幻的視覺效果。

04

沉浸式體驗如何改變設計業?

沉浸式的設計內容和介面相互融合,很難分清結構的圍合邊界。

對於大多數設計師而言,進入沉浸式設計領域可能會很棘手,畢竟這與傳統設計思維不是一個概念。

數位技術開闢了新創作的設計可能性,未來的劇場、影院、展館等各個領域都會更加關注新交互形式的設計,以提升用戶感官的愉悅度,讓用戶感到沉浸和滿足。

設計師可以通過借鑑類似teamLab超主觀空間的邏輯結構,使人們在藝術中獲得嶄新的感官體驗。

沉浸式體驗現在已成為一種「設計×藝術×科技」三位一體的時代網際網路基因產品,它是實現科技與設計完美結合的操作手段。

設計師需要做的,是找到符合他們設計手法的沉浸形式,因為「沉浸式設計」可能在未來會成為常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tkIiG4BMH2_cNUgEg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