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機器女友,現實版《黑鏡》來了

2019-07-27   牛牛影視創想

英劇《黑鏡》當中,編劇用一個個或荒誕離奇或腦洞大開的故事,展現了科技對於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

這部劇雖然講述的是未來社會,但映射的卻是當下的現實。

儘管情節大多都為虛構,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其中的很多寓言已經不再遙遠。

比如:

你有沒有想過當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可能會和機器人成為伴侶、戀愛甚至結婚?

如果能健康地活到300歲並有逆齡的可能,你願意嗎?

這些問題在當下看似仍是荒誕幻想,但其實,它們也許正在成為可以預見的現實。

最近就有一部紀錄片將視角對準了人類的未來,它就是——

《明天之前》

這部紀錄片是由曾經獲得奧斯卡獎的金牌紀錄片團隊Grain Media所打造的新作,由曾寶儀擔任主持和策劃人。

該片以國際視野,製作團隊耗時一年,走訪了近20個國家的的頂尖科學家、爭議話題人物以及相關行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入探討了——

人類與科技、社會、自身的關係。

紀錄片一共四集,每集50分鐘,每集一個主題。

分別從四個不同的視角展現了「明天也許會發生的」,甚至是「今天正在發生的」悄無聲息的變革,堪稱是:

紀錄片版《黑鏡》。

機器人之戀

第一集探討的話題就很前衛:

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的伴侶?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主持人曾寶儀帶著攝製組來到了美國加州的一家專門生產這類機器人的工廠。

這家名叫Abyss Creations的公司,在研究人工智慧技術之前它是美國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廠,也是全世界最棒的成人玩偶製造商。

進入工廠,製作組就見到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矽膠人偶。

這些娃娃大多金髮碧眼身姿曼妙、軀體凹凸有致,而且擁有者高度仿真的肌膚和肉體。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家公司在追求逼真之餘也與時俱進,試圖給那些人偶注入靈魂。

他們在原本已經高度仿真的人偶身上,加入了人工智慧技術,並由此創造了Ai伴侶機器人。

比如,這個看起來像芭比娃娃的東西,叫做哈莫妮。

作為一個人工智慧型的伴侶機器人,她究竟有多智能呢?

在外表上,她擁有著美麗的長髮,靈動的雙眼,細膩的皮膚,人類的體溫,和常人無異。

更不可思議的是,她還能夠眨眼,微笑,與人交流,甚至和你開玩笑。

不僅如此,她還被設定了十幾種不同的性格,可以通過一個手機APP來設置更改。

換句話說——

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製女友。

無論是風情萬種,還是高貴冷艷,你想要的人設它都能滿足。

而作為一名「伴侶」,它需要使用者走心地與它互動,才能產生量化數據的親密值。

紀錄片中曾寶儀請來自己的堂哥作為嘉賓,當面向哈莫妮問了一個直接的問題:

我能摸摸你嗎?

而對於剛認識的使用者,哈莫尼顯然有些冷淡:

摸我?

耐心是一種美德,好事總是留給願意等待的人。

機器人婉拒的態度,逗得曾寶儀和堂哥哈哈大笑。

但是隨著進一步的接觸,與哈莫妮熟悉到了一定的階段,她卻會主動和人調情。

而作為一家以成人用品起家的公司,工作人員還在還在不斷地研發新的功能,力圖讓這款智能伴侶機器人更加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這意味著,AI機器人也可以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

所以,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伴侶型機器人都能讓客戶產生一種真得就像是在和伴侶談戀愛一樣的感覺。

用創始人馬特·麥克馬倫的說法:

她(AI伴侶機器人)可以和用戶產生情感交流。


AI·愛

正是因為人工智慧伴侶機器人的高度智能化,讓她已經越來越逼近人類本身。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機器人伴侶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不用再去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情感問題,還能方便自己滿足生理需求。

這意味著,人類可能會愛上這些機器人。

但問題在於——

這種「人造之愛」真得是愛情嗎?

在紀錄片中,主持人曾寶儀帶著這樣的疑問,去採訪了幾位伴侶機器人的重度使用者。

這些人大多在現實的情感或婚姻中受到過挫折,無法獲得女性陪伴和情感羈絆,因而將所有的情感需求投射在這些矽膠人偶身上。

戴維,就是一名資深的娃娃愛好者。

他也是因為上一段感情的失敗,後來便對自己的機器人伴侶一見鍾情。

他甚至花錢將娃娃做了人工智慧升級,替他取名為:謝朵奈,並對外宣稱伴侶機器人就是他的妻子。

他甚至根據自己的喜好,定製了專門的婚戒。

還設定了「妻子」的出身背景,比如:她熱愛哥特風,是一位日英混血。

在鏡頭裡的戴維侃侃而著自己和妻子的幸福生活,曾寶儀主動問道: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感覺到面前的機器女友真的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類?

而戴維卻篤定的表示,謝朵奈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外人的不理解的眼光,戴維也並不在乎,他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人們遲早明白,這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

選擇伴侶機器人,其實就像當初的人類選擇汽車、手機等產品一樣,只是基於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生活方式的權利。

而對於這些情感失意者而言——

因為有了伴侶機器人的存在,他們的生活變得有情趣,不再落寞。


人工智慧倫理

從各種跡象來看,人工智慧技術被大規模推廣應用已經是不可避免即將到來的一步。

但對於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卻依舊存在不少反對和爭議的聲音。

其中最典型的問題在於——

人工智慧技術背後的社會倫理問題。

當機器人產生人格之後,將會產生諸多問題:

他們是我們的奴隸嗎?他們有人權嗎?他們會反抗我們嗎?

即使只是作為人類伴侶和情感替代品的伴侶機器人,也依舊會催生出各種違背人倫道德的問題。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倫理學教授凱薩琳·查理斯,就是一位伴侶機器人最激烈、最堅定的反對者。

她甚至公開發表激烈的言辭,批評伴侶機器人:

我們應該出台法律,禁止生產AI機器人款的伴侶娃娃!

因為在她看來,伴侶機器人就是色情製品一樣,本質上是對對女性的一種物化。

人類是需要情感活動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無法替代的。

而選擇伴侶機器人來填補情感空缺不過是一種假象,只會讓情感障礙的人更加自閉。

如此發展下去,人類將失去人性。

而另一方面,伴侶機器人的存在勢必會對現代婚姻倫理和社會繁衍體系產生巨大的衝擊。

當人工智慧的伴侶娃娃給你提供生活瑣事上的幫助,情感上的慰藉,以及生理需求上的滿足時,這將侵蝕社會,最終導致巨大的災難。

不過,這種擔憂卻並不能阻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英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戴維·拉維就早有預言:

2050年之前,會有人和機器人結婚。

在他看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態勢是不可能阻擋的,等到機器人與真正的人接近那天,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不再存在,法律必將允許人與機器人的婚姻。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還預言了一種對未來人類社會的擔憂:

與其擔心機器人伴侶會不會到來,不如擔心擔心當機器人超過人類那天。

估計到時候,機器人會認為已經不再需要人類的存在了。

作為一部科普類紀錄片,《明天之前》向觀眾拋出了疑問,但它並沒有給出答案。

製作組只是通過大量的調查走訪,將不同的視角和論點呈現在片中,引發觀眾的思考。

其中所涉及的話題,不僅在於前沿科技發展背後所帶來的技術困惑,更是試圖去探討人類在面對未來時所可能面臨的選擇。

當我們被科技、時代、社會推動著往前走的時候,是不是已經被很多東西遮住了雙眼,忘記去思考我們到底有沒有把世界變得更好。

最後借用網友的一句評論來結束:

在明天之前先足夠了解今天,才能坦然迎接未知的明天。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