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成為獨特風景,發展難題需配套解決

2019-09-19   軍中三劍客

劍客高天 三劍客

文/劍客高天 圖/大唐

01

女士官小宋,是門診部的一名文書,也是一名護士。

今年她30歲了,服役滿12年,很捨不得離開部隊。可是同齡人到了她這個年齡,基本上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

小宋,是地道的山東姑娘,身材修長,能歌善舞,業務水平優秀,性格開朗,長得漂亮,算是門診部女兵里的「校花」,因為年輕,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年年在單位評功評獎,可一晃30歲來了,自己也無形中成了大齡未婚女士官。

父母也是一個勁的催她趕緊找個人,把婚結了,能不能套改四級軍士長,父母似乎不在意這個。

她說,不想隨便把自己嫁了,也很喜歡部隊,想繼續留下來。可女士官到了服役滿12年,算是到頭了,有幾個能成為四級軍士長的。

這下,她有點鬧心了:30歲了,回到地方不得不重新出發。

面對退役這個問題,跟很多男士官一樣,她也很迷茫。

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女士官規模數量不斷加大、崗位範圍不斷拓展。

女士官群體的多元化,中士、上士軍銜的女兵已經越來越多,並開始逐步紮根主戰崗位。

2016年,海軍面向多所地方院校招收了首批定向培養女士官。

2018年,瀋陽聯勤保障中心第六批赴馬里維和首次選派女士官。

2019年,陸軍首批船艇女士官學員,在各專業崗位進行了為期1年的實習,成為陸軍船艇部隊海航各通信專業女士官。

身懷絕技的女子特戰隊上士班長和麗梅;從大學生到發射架指揮長的」女漢子」上士許亞路;獨愛橄欖綠的「二等功」榮立者胡藤.....

越來越多的女士官在偵察、通信、自動化、臨床醫學、護理崗位上淬鍊成。

可是,女士官的問題,在基層連隊也很普遍。她們遇到的困擾並沒有減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有些不僅僅是制度體系的制約,也有諸多現實因素導致。

問題一:崗位與地位的矛盾。

女士官常常要和男士官一爭高下的過程獲得地位,對女士官當兵做出的奉獻表現較多,而女士官在部隊崗位中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體現得相對有限。

問題二:家庭與健康的博弈。

如何解決家庭和健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特別是雙士官的諸多問題,既要兼顧家庭,又要做好單位工作的開展,有的出現了「周末版夫妻」、「同城異地」、「喪偶式婚姻」等家庭矛盾。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訓練,對女士官的身體健康也有影響。

問題三:晉升高級士官的編制限制。

女士官的發展受限,大多數單位沒有高級士官的編制名額。某部通訊連,2018年服役期滿的士官有12名,其中初級士官10名,中級士官2名且兩名中級士官都是上士,要成為四級軍士長,在編制和崗位上都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是高級士官了。

問題四:大齡女士官的婚戀問題。

某艦艇單位,女士官進行婚戀方面的問卷調查、走訪談心、側面了解,該單位女士官年齡偏大,81%已到晚婚年齡,對解決婚戀問題比較急切。

在部隊結婚的只是極個別現象,85%的女士官表示回家鄉找對象,絕大多數達到晚婚年齡的女士官表示不會在服役期結婚;64%的女士官表示未來結婚對象至少要有房、有車、有穩定收入;43%的女士官在服役期間結束了一段因距離而消蝕的戀情;94%女士官不願意長期服役,怕錯過花季再難覓佳偶,一不小心變成「剩女」。

03

有人說,大部分女兵的歸宿,可以分為三步走:第一個階段,當好義務兵,做好吃苦準備;第二階段,套改士官,開始操心操累;第三階段,結婚生子,開始左顧右盼。 而對於女士官而言,第三個階段最為突出。

上士小劉,是通訊連的一名班長,老公也是一名士官,和她不再一個單位,但同屬於一個大單位。結婚2年,有個小男孩。

她說,沒結婚之前,很多女士官沒有太多的顧忌,可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年齡大了,精力有限,其實我們女士官,也挺難的。 對於雙士官家庭,別人羨慕她的同時,其實個中酸爽只有自己知道。

小劉說,她是通訊兵,又負責帶班,加班是常態化,有的時候還要外出任務,不能和老公居住在一起,甚至見面的機會也很少。她搞不懂,為何雙士官就不能居住在一起?

對此,她找過單位領導反映實際情況,可得來的回覆是,按規定是不可以的。一句「按規定是不可以的」的話,讓雙士官家庭有苦難言。

對於雙士官家庭,在不影響在位率,執行日常任務和工作的情況下,其實,還是應該給予一定政策的傾斜度。對部分雙士官夫妻,如果未達到隨軍條件的,在單位可控條件下,為雙士官家庭提供公寓居住,未嘗不可以。

照顧小孩子的任務,基本上只能靠雙方父母,為此他們還制定了一張6人照顧孩子的時間表,儘管這樣,她和老公也只能在節假日、周末、休假期間輪流陪伴孩子。父母年齡大了,畢竟精力和體力有限。小劉說,最怕的是趕上孩子發燒、感冒,而她和老公值班或者外出有任務時,那種滋味太難受了。

雖在同城,卻如異地一般,這也許就是雙士官的寫照。

「一個軍人半個家,兩個軍人沒有家。」

雙士官的難處,還呈現在懷孕期間休產假的規定上、結婚年齡的規定上、安置地的規定上,等等。

04

那麼最終的問題是,退役後,女士官的後路如何?

前段時間,解放軍報刊發了一篇《一名退役女士官的華麗轉身》的文章,從「橄欖綠」到「孔雀藍」,從士官班長到文職人員,第970醫院高幹二科護士長郭青的成長經歷發人深思。

文章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脫下軍裝又回到部隊工作初期,她沒有公開自己曾是士官班長身份。她深知既然選擇在部隊當文職人員,就等於選擇了從零開始,要想得到別人的尊崇,首先要跨越自己心態失衡這道坎。 」

對於女士官退役後轉改文職,或許是一次不錯的就業選擇。大多數選擇文職,也是基於崗位和專業的考量。

女士官,在服役期間,從受眾群體來看,就比較明顯;退役後,如何轉變身份,獲得就業的穩定,這些都是需要女士官面臨的問題。

當前,退役士兵就業嚴峻,從現行政策上,社會關注度上,體制內認同感上,我們很多人把關注點放在男士官身上,忽視了女士官群體。

退役女士官發展好的,有的回去繼承家業,有的安置到居委會、機場安保,更多的是回去讀書、考研、考公務員、考司法幹警,當然也有做微商,賣車賣衣服的。在社會就業需求上,還是有一定市場空間的。

但畢竟每個女士官受學歷、閱歷、經歷的不同,發展的路徑也有不同。

「作為退役女士官,在部隊吃的苦並沒有比男兵少,一樣軍事訓練,一樣站崗執勤。退伍後,政府部門一樣,也沒有給予優待,甚至比其他地區有安置的同年兵待遇都差。同年當兵的人家回去都給安排工作了,事業編,我們這靜悄悄的……」

「在很多社會招聘中,對於退役男士官開放力度、接收力度都大,可是對於退役女士官就沒有那麼樂觀。」

鑒於此,在完善制度措施和安置政策落實上,對於女士官群體,可以適當的放寬一些,優待普惠一些。

05

「如果說男兵是一座巍峨的山,那麼女兵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坦白說,軍隊的發展,離不開女士官這個特殊的群體。她們的貢獻和犧牲,更不能輕易抹去。

矛和盾是對立又統一的,而女士官的發展,有前景,也有掣肘......

無論是現役發展,還是退役優待,我們都由衷地希望,在軍隊體制改革下,女兵的路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