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會直播都被塞狗糧
這事新鮮不新鮮
而昨天
千萬網友就在國家科學技術大會上
被塞了億噸狗糧
奇妙的是
大夥不但沒變檸檬精
反而送上了65535個贊
到底怎麼回事兒?隨津小青看來
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
在現場,
有記者捕捉下了
幾個暖心的瞬間
黃旭華接受採訪入鏡前,
其夫人為他整理衣服,
然後轉身離開
工作人員與黃旭華合影,
夫人怕影響拍照,
默默站到一旁等候......
黃旭華被扶著下樓梯,
夫人顧不上自己,
卻一直注視著他!
看到這一幕幕閃過,網友刷屏:神仙眷侶!
據人民日報報道,其實,在妻子李世英眼裡,黃旭華從始至終都是一身痴氣的大男孩,「甚至有時候有點傻。」
嫌理髮店排隊浪費時間,他讓李世英給自己剪了幾十年的頭髮。他自己沒買過一雙襪子,對廚房裡的事一竅不通。看著夫人忙,心裡過意不去,想著幫助家裡做點什麼。買菜,他有個高招:到菜場,不挑菜,先找人,找看上去和李世英一樣精通家務的人,人家買什麼,他就跟著買什麼。別說,這一笨方法還不賴。
有一次出差,難得有閒暇逛街,他依葫蘆畫瓢,跟在很會挑布的人後面,買了一塊花布料。他頗為得意,也十分開心,心想用它給夫人做一件衣服,准好。當他興致匆匆跑到夫人面前,準備邀功時,沒想弄巧成拙。原來,李世英穿這種花布衣服好幾年了。
可黃旭華正是靠這份對生活、對工作的「痴氣」,使我國得以從無到有,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在研製核潛艇上,僅用13年時間走過國外幾十年的路。
自1956年黃旭華與李世英結婚起,他們始終相愛前行。李世英說,國家的核潛艇事業,要無條件支持,家裡有困難就自己想辦法。黃旭華說:「我非常愛我的夫人,愛我的女兒,愛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理解我、支持我、鼓勵我。但是,我更愛國家,更愛事業,更愛核潛艇。在核潛艇事業上,我可以犧牲一切。」
那麼,這次獲得國家大獎的兩位大咖
他們都做出了什麼貢獻
以致被大家稱作最棒的80後90後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
黃旭華院士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譽所長,他畢生致力於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開創人之一,先後擔任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貢獻。
在黃旭華和所有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中。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 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從1958年組建團隊到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短短不到13年的時間,對於科技落後、經驗全無的中國,簡直就是一個奇蹟。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也只有6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
曾慶存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貢獻。他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潛心基礎研究,著力原創,並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大氣科學、地球流體力學和氣象業務的高層次人才。
1961年,留學蘇聯的他在國際上最先成功將原始方程組模式用於短期數值天氣預報,這一理論突破開啟了數值天氣預報應用的開端,他所創立的半隱式差分法至今仍被國際上廣泛使用。他寫的《大氣紅外遙測原理》(「遙測」今稱「遙感」),其中提出的遙感方程和「最佳信息層」理論至今仍是監測暴雨和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重要手段。
曾慶存研究生畢業時,曾以詩明志:「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智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幾十年來,曾慶存一直在科研道路上不停攀登——他不僅是國際氣象力學理論化的先驅者之一,在短中長期天氣數值預報和建立全球氣候系統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他還帶領學生和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發起生態和環境系統動力學模式及地球系統模式研究,並提出自然控制論等新理論。2016年,國際氣象組織授予曾慶存「國際氣象組織獎」。
生活中的「80後」曾慶存
還有著非常有趣的靈魂
運動達人、隱藏吃貨...
很多人都被老先生的圈粉了呢
視頻來源:@中科院之聲
網友評論: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脊樑!
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1999年設立、2000年度首次評選頒獎,至今已走過20年歷程。
此外,天津市也在這次大會上收穫豐厚
我們也來為家鄉點贊喝彩吧!
天津17項成果獲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天津共有1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2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15項,包括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在所有獲獎項目中,由我市牽頭的項目共有3項。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天津獲獎情況呈現出如下幾點突出特徵:
- 獲獎項目數量大幅提升:2019年度由我市單位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獲獎數量較上一年度翻了一番以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近十年獲獎數量處於第二位。
- 獲獎質量創歷史新高:本年度我市單位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尤其是我市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堪稱皇冠上的明珠,平均每年授獎不到1項,2007至2012年的6年間曾經5年空缺。而我市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在所獲的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項目中也高居完成單位第2位。
- 學科領域分布廣泛:本年度我市獲獎項目涵蓋13個學科領域,體現了我市科技創新實現全面提升的發展態勢。
本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領銜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也是本年度唯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
南開大學 周其林教授
該項目經過20年的持續努力,發展出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骨架,基於這類骨架的催化劑在多種不對稱反應中表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對映選擇性,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改變了人們對人工催化劑極限的認知。項目還系統地發展了手性催化劑的設計方法,為發展新型手性催化劑提供了理論依據。手性螺環催化劑是新世紀不對稱催化領域最具影響的突破,引發了國際上發展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熱潮。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被列入國際著名試劑目錄,已在200多個不對稱反應中得到應用,並且被用於多個手性藥物的生產。
在科技強國的進程中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群人
在一個個春夏秋冬中
他們在「冷板凳」上鑽研著「熱課題」
默默攻克著一個個「不可能」
他們,是真正的民族脊樑
致敬!
圖文來源 | 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湖北日報、中國新聞社、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天津廣播、新浪微博等
責任編輯 | 李晶
審核簽發 | 楊冉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qvzlW8BxtCz63RLv9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