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里的龍岩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岩囤、龍岩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
1999年,遵義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飛虎關36步天梯。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對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關,屯前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屯後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
海龍屯於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史書記載,自秦漢以來在西南地區,包括遵義(古稱播州)在內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實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給向朝廷稱臣納貢的土官來統治。遵義的楊氏土司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曾三修海龍屯。
最早在唐朝時,以遵義為中心的「播州」是被彝人占領,並在這裡建立了「南詔國」。朝廷派山西人楊端平定了播州,事平後命楊端「世襲」播州,在這裡建立了土司政權。政權建立初期,為「設險以守其國」,在距離治所遵義28公里的龍岩山建「龍岩囤」,平時練兵,戰時作行政、軍事中心。
南宋即將滅亡之時,播州成為了抗擊蒙元的前線。為求自保,在四川盆地以東的群山之中,大量山城被迅速地構築起來,海龍屯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第15代土官楊文在蒙古大軍的壓迫之下,看到了貴州山地的易守難攻,就對海龍屯擴建加固,增修「養馬城」「養雞城」等形成體系,又與附近的「婁山關」、「鼎山城」構成了山地防禦體系。但最終蒙古大軍並未南下,而是東進攻打襄陽,山巔之上的海龍屯建於宋元之際,但並未經歷戰火。
《明史》稱海龍囤「於諸險中為最」。雖是遺址,但如今尋訪海龍囤,依然能夠看得出遺址居群山之巔的海龍屯,山頂上有閣樓、兵營、倉庫、水牢、繡花樓,好是氣派,囤前設銅柱、鐵柱、飛龍、飛鳳、朝天、萬安等九關,憑險設關,關關相聯,和石塊壘砌的高大城牆關隘,形成三層防禦體系,令整個城堡十分堅固。
將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海龍屯遺址,由於交通不便、知道的人不多,並未遭到嚴重破壞,仍保持著明代舊貌,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從2012年開始考古挖掘,到2015年申遺成功只用了三年。
如今的海龍屯只剩下一片廢墟,遠不見當年的雄壯,如今可見的唯一一座地面建築是明代修建、民國重修的海潮寺,用於收斂遺骸,以超度戰爭中死去的數萬亡靈。三百多年過去後,除了當地人口中流傳的神鬼錯雜的傳說,人們似乎都要忘記了這座城堡,而古老的地方志、依然活躍在市集上的貢品海龍米,以及1972年發現的海龍屯創始人楊文的墓葬,共同揭開了隱藏在婁山山脈中的古老城堡。
2018-07-13還上映了一個《海龍屯》考古探索歷史紀錄片,該片從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根據逐漸完成的考古成果以及不斷湧現的新考古線索,陸續構建還原出一個統治遵義長達725年的楊氏土司家族與四個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去觀看還是蠻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