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員幫客戶填補逾期貸款漏洞 四年時間侵吞22位客戶321萬元

2019-10-11   新浪金融研究院

作者 兆童

客戶就是上帝,信貸員不顧違規風險為客戶「查缺補漏」搖身一變成為了「慈善家」。

近日披露的一份裁判文書,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工作上「兢兢業業」的信貸員和22名對他信任有加的貸款客戶之間的故事。

「拆東牆補西牆」

曾某文是原兗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新兗信用社的一名信貸員。近幾年,老百姓的貸款需求越來越大,新兗鎮上找他辦貸款的人也越來越多,鄉鎮下的不少村幹部提起這位信貸員紛紛豎起大拇指,感謝他為村民們謀生借款幫的這些忙。不過,隨著曾某文手裡客戶數量的不斷增加,一個棘手的問題也擺在了他的面前,貸款逾期的客戶慢慢增多,可偏偏領導還下達了貸款零逾期的目標任務。一時間,曾某文犯了難,眼看逾期貸款的洞越來越難填,曾某文就動起了歪腦筋。

2009年,生意起步後的倪某想要買一輛運輸車,不久之後,他找到曾某文通過正常流程順利申請下了40萬的貸款。緊接著,倪某還完貸款又貸了40萬,不過這次他只使用了其中的30萬元,剩下的10萬元一直在帳上沒動。於是,曾某文開始惦記起了這10萬塊錢,他打電話給倪某稱要替別人還款想暫時借用一個月,到期就還給他。考慮到以後的貸款可能還要曾某文幫忙,倪某還是勉強同意了。可是倪某沒想到,曾某文這一「借」就沒有了期限。

找到解決逾期問題「出路」的曾某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09年11月開始,做苗木生意的齊某找到曾某文在新兗農信社貸款50萬元,期限兩年。2011年年底,貸款到期歸還後,齊某又貸了50萬元,但這次到期後齊某錢不夠沒法還貸款,曾某文為了自己的業績找到了幾家單位籌錢幫助齊某「慷慨解囊」。此後,齊某與曾某文就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

2013年,齊某再一次找到曾某文辦理貸款,解決苗木生意上的問題。曾某文按照流程幫他辦理手續,農信社給他放款49萬元,利息每月按時交納。2014年,新兗鎮由於建設學校徵用了齊某的苗圃,政府決定給予其280萬元的補償。同時,為了償還貸款,鎮里先給了他50萬元的轉帳支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曾某文知道了支票的事情後,就要求齊某把支票交給他,由他代還貸款。出於對曾某文的信任,剛到手還沒捂熱乎的50萬支票就到了曾某文的口袋裡。齊某還對曾某文說,還上49萬元的貸款和當月的利息,剩下的錢就給夥計們喝酒。

幾個月之後,齊某接到了兗州農信社的催款電話,才知道曾某文壓根沒把給夥計們的喝酒錢當回事,他看上的是那49萬的本金。曾某文在這之後也變成了「神秘人」,遲遲不肯露面。為了以後能繼續貸款、擔保人不再受牽連,齊某隻好被迫賣掉兩套住房還上這49萬元的貸款及利息。

與領導合謀賺獎勵

不料變成「冤大頭」

一個普通的信貸員承擔如此大的風險侵吞他人貸款的背後恐怕不僅僅只是完成上級交代的零逾期任務那麼簡單。

2012年10月份,曾某文和他的領導新兗信用社主任王某一起找到宋村的書記宋某1,謊稱兩人想要合夥買下泗莊供銷社的場地,但是因為錢不夠,要找人幫忙貸款30萬元。宋某1出於對曾某文平日幫助的感激和寄希望於信用社今後能夠給予更多貸款上的關照,便安排幾名村幹部幫他們貸了30萬元。並且,有了信用社主任背後的支持,貸款審批流程形同虛設。

30萬的貸款到手後兩人並沒有買地,而是又還給了信用社。據曾某文供述,信用社在八十年代有一筆不良貸款,連本加息共170萬元,兗州信用社有政策,對能把不良貸款催回來的人員給予百分之四十或五十的獎勵。信用社主任王某想要大賺一筆,所以自己先還了30萬元的本金,剩餘的一部分錢就安排曾某文幫他「操作」。

不過,令曾某文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冒著這麼大的風險「鞍前馬後」,最終卻淪為「冤大頭」,王某事後把獎勵全部揣進了自己的腰包。至於宋某1的那筆錢怎麼還「心灰意冷」的曾某文也遲遲沒有給出一個交代。

侵占貸款東窗事發

農信社出管理漏洞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近四年的時間內,曾某文利用職務之便,收到22位客戶償還的貸款沒有上交給新兗信用社,而是用來彌補其他客戶的欠款漏洞或用於其他目的,侵吞的貸款總額高達321.6萬元。這樣的惡性循環帶來的後果只會越來越嚴重,隨著侵占貸款的增多,曾某文也逐漸忘記哪一筆錢是為哪一位客戶補漏,從而無法收拾殘局。

曾某文在文書證詞中表示,事實上,信用社明確規定不允許信貸員代為收取貸款人用於貸款的現金,但多數信貸員為了節省時間和簡化流程,經常違規操作。管理的缺失也使信貸員可以輕而易舉的挪用那些還貸款的錢。

因為違規操作、工作不盡職,曾某文在2015年12月2日被新兗信用社開除。而對於曾某文的職務侵占,不知是出於何種考慮,農信社第一時間並未選擇報案處理。

最終,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法院以職務侵占罪判處曾某文有期徒刑七年六個月,同時責令曾某文退賠信用社的損失共計32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