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學霸媽媽談教育: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孩子普通嗎?

2020-11-04   父母堂

原標題:36歲學霸媽媽談教育: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孩子普通嗎?

之前有一篇題為《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孩子讀三流學校嗎》的文章刷爆了很多家長的朋友圈。

有人認為作者無病呻吟,寫該文只為博眼球,有網友站出來質疑"我和我老公清北畢業"的真實性。然而,看了作者的簡介後,大家終於知道寫文的這位媽媽,她真是牛人。

該文作者叫郝景芳,她是知名的清華物理系才女、經濟學博士。因此,她是真有實力寫下這樣的標題。

除了高學歷、畢業於頂尖名牌大學外,人家還於2002年,中學時代就拿了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06年,她憑藉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成為亞洲首位女性雨果獎得主。所以,這位郝景芳真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當一位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別人家的媽媽"以後,她也經歷了各種帶孩子的辛苦和焦慮。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兩個孩子,她不得不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來開始寫作,儘量把白天或周末的時間留給孩子們。她也在帶孩子過程中遇到各種難題,比如老二遭遇睡眠問題時,她不得不放下手裡工作,跑去研究幼兒心理,幫助孩子做心理疏導和引導的同時,"順帶著"創辦了兒童通識教育項目。

因為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她也時常發表一些與育兒、教育相關的感悟。她曾在自己文章里提到一個很尖銳,同時也很現實的問題:"高知父母是否能接受孩子只能上普通大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霸父母養出了一個學渣孩子時,學霸父母心裡那道坎怎麼過?

其實,"父母雙學霸,生娃是學渣"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網上隨便一搜,一抓一大把。

有的爸爸本科清華,碩博哈佛,媽媽本碩博都是清華,偏偏兒子卻年年倒數第一,就連考倒數第二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爸爸是理科學霸,媽媽是文科學霸,可是到了孩子這裡呢,理科、文科都不行。以至於這位媽氣得不行,直吐槽"感覺自己生了個傻子"。

還有的學霸家長,在學渣娃的暴擊下,已經練就了一顆平常心。在哭過、疑惑過後,終於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只要不考倒數第一就算進步的殘酷現實。

當然,吐槽歸吐槽,現在的父母很看重孩子成績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期許的問題。由於大多數父母最開始的期許都不低,於是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絞盡腦汁為孩子提供"提高"的條件。比如,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提高班,擠破了頭就為上名校、進名師班,咬牙耗費幾百萬上千萬去買學區房……很多家長都希望:我的付出能有回報,我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他總能拿點成績回饋於我吧。

可是,家長們在拚命爭取眼前的成績、表現時,似乎忘了多想一想:孩子學這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有為孩子做真正長遠的規劃嗎?他們畢業後,能指著你現在提供的"優越"條件過更好的生活嗎?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許被眼前那短暫的成績、表現給模糊了,往往只看到了今天的好,而忘記了明天生活還要繼續。或者說,有的家長只追求孩子的成績成為家長驕傲的資本,而忽略了孩子能否自立,能否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郝景芳曾談過對孩子的期許,她說:"不管上什麼學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歡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徑,能闖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實而幸福。我希望她能獨立探索人生之路。"

是啊,為人父母,我們更應該為孩子考慮深遠,今天測試成績有波動、這個單元數學題沒學懂、沒有拿到那個名師班的名額、才藝表演沒得獎……都不是大問題。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你希望孩子從教育中得到什麼?眼光放長遠,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選擇一條最適合你孩子的路,堅持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