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水
從某種角度來看,姜文是一位思想上極具悲情色彩的導演,在他個性強烈影像風格背後,往往暗示著理想的破碎與角色英雄式的死亡,浪漫主義的視聽表達中釋放著直擊靈魂的悲哀與荒誕。
導演: 姜文
編劇: 朱蘇進 / 述平 / 姜文 / 郭俊立 / 危笑 / 李不空 / 馬識途
主演: 姜文 / 葛優 / 周潤發 / 劉嘉玲 / 陳坤 / ...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動作 / 西部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四川話 / 山西話
上映日期: 2010-12-16(中國大陸)
片長: 132分鐘
又名: 讓子彈飛一會兒 / 火燒雲 / Let The Bullets Fly
獎
第48屆台北金馬影展 (2011)
最佳導演(提名) 姜文
最佳攝影 趙非
獎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12)
最佳電影(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 葛優/姜文
▊ 經典辣評
在經歷了《鬼子來了》思想上的沉澱,《太陽照常升起》敘事上的實驗後,《讓子彈飛》時期的姜文對於主觀鏡頭與符號語言使用早已駕輕就熟。「馬拉的列車」、「延時飛行的子彈」等一連串具有後現代色彩的影視造型在影片開頭就提醒著觀眾。
《鬼子來了》海報
《太陽照常升起》海報
導演想用符號化、儀式化的鏡頭語言去解讀某種荒誕,造型邏輯的反叛實際上是人為製造的一種反思,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政治寓言。在黑色幽默的個性表達中,姜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直指時代的悲哀與歷史的荒誕。
如果將鵝城當作重現民國政治生活的藝術模型,那麼「掙錢」與「公平」就是這場政治遊戲中的兩大政治口號,也是所有鵝城外來者來到這裡的原始動機。
在這一場角力中,張麻子是「公平」這個口號的提出者,也是唯一一個虔誠的信奉者。湯師爺與黃四郎的行為動機都很純粹,就是「掙錢」——不擇手段的搜刮財富。湯師爺之所以與張麻子站在同一陣營,是因為湯師爺利益的變現要依賴張麻子鬥爭的勝利,維繫湯師爺與張麻子合作的紐帶不是理念的相同而是利益的相通。
幾位兄弟的確是張麻子的忠實追隨者,但他們來到鵝城的目的也是「掙錢」。因此當「錢掙到了」之後,他們也立刻離張麻子而去,結束了嘯聚山林、劫富濟貧的生活。老三、老五在離開張麻子時找了一個很遷強的理由「不輕鬆」。從一句「不輕鬆」中就可以看出,他們跟隨張麻子鬥爭的目的也是「掙錢」而不是「公平」,他們也想攫取財富享受安逸的、壓迫者的生活。
人都是有私慾的,普通人更關注的是個人利益而不是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場鬥爭的目的往往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而不是實現公平。公平與正義僅僅是被壓迫者對既得利益者的一句鬥爭口號。當身份置換,被壓迫者成為既得利益者時,他們又會竭盡全力用一種不公平去維護既得利益。
在張麻子等人出城剿匪之前,黃四郎曾手握一枚炸彈,並鄭重其事的向胡千介紹它的來歷。他說這炸彈是武昌起義中留存下來的。再結合之前黃四郎曾說見過張麻子,我們大致可以推測黃四郎曾經也是一名革命黨人。但在革命結束之後,他成為了利益的既得者,他身份也由一名反抗者變成了一名統治者。壓迫的對象時時在變,但壓迫的本質亘古長存。
在電影的最後,作為勝利者的老三、老五、花姐坐著火車去了上海。在火車揚起的煙塵中,一個模糊的黃四郎的形像詐屍一般的出現在後車廂,這種看似矛盾的情節設計,實際上是在構建一種意象化的表達符號。
在這裡,黃四郎不再是一個人,他更是既得利益群體的象徵。舊的「黃四郎」被打倒了,新的「黃四郎」又站起來了。作為這場鬥爭的勝利者,老三、老五、花姐都是「黃四郎」式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最終背離了這場鬥爭的初衷,裹挾著自己財富去製造新的不公平。那輛通向鵝城,鼓吹著鬥爭、公平與拯救的列車,在利益達成之後也毅然掉頭駛向了財富的屬地。歷經一番槍林彈雨,他們最終實現的是湯師爺「掙錢」的美好願景,關於「公平」的鬥爭口號卻被遺忘在勝利的煙塵中。
所以說真正的失敗者並不是黃四郎而是張麻子,黃四郎死了,但還會有無數人向他的利益目標挺進;張麻子贏了,但卻只能一個人去附和他的理想主義。《讓子彈飛》絕不是阿里斯托芬式的反諷喜劇,甚至在結局上都不能稱之為喜劇,它是一場汁味十足的羅馬式英雄戰敗的悲歌。
片頭與片尾都插入了久石讓的經典配樂《太陽照常升起》,它雄邁、激昂的音樂風格折射出的是理想主義的一腔孤勇,以及英雄挫敗後的無奈與悲壯。無論在什麼時代,為弱勢群體發聲的人往往都是一個時代的孤獨者。
不得不說,姜文的野心很大,他藉助荒誕的表達,在對歷史的調侃中延伸出了對現實的反思。「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這句台詞並不只是一句娛樂大眾的喜劇噱頭。
浦東在民國時期是不毛之地,甚至到建國之後仍流傳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的俚語,外灘才是民國上海輝煌的記憶,浦東真正成為上海繁榮的代言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浦東的繁榮也象徵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繁榮。姜文之所以要做這種移花接木的處理,就是要在對歷史的解構中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浦東的繁榮正是由「花姐」所代表的勝利者們創造的,浦東取代外灘隱喻著新舊既得利益者身份的轉換。但勝利創造的繁榮並沒有實現公平,財富在經濟社會反而被更極端的分流。舊時代過去了,舊的不公平也消失了,但新的不公平又悄然崛起了。
當最後「張麻子獨自騎馬追趕火車」的鏡頭出現在銀幕之上時,姜文其實是在反問這個社會「誰是這個時代孤獨的反抗者?」
-END-
文 | 秋水
審核 | 亦安 編輯 | 茹果
版權歸秋水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辣評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