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療是在重症醫學領域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從基礎氧療到危重病人呼吸機支持與氣道管理等,學科交叉和專業技術較強為其特色之一。浙大一院是國內最早設置呼吸治療建制的醫院。從2009年起,醫院成立呼吸治療科,浦其斌是浙大一院呼吸治療科的團隊帶頭人,是浙江省呼吸治療的領軍人物之一。同時他也是醫院急診科第二黨支部紀檢委員。
呼吸治療團隊,全力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浦其斌是經歷過SARS、H1N1流感、H7N9等「戰爭」洗禮的老將,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他帶領的呼吸治療團隊運用專業的呼吸治療技術,發揚團隊精神,為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竭盡全力。
2020年1月28日,浙大一院之江院區ICU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呼吸師何國軍、韓一驕進駐ICU,作為呼吸治療專業人員,他們不分晝夜,隨叫隨到,不畏艱辛,不畏疲勞,堅持24小時作戰,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隨著ICU危重患者的增多,2月10日,浦其斌和陳愛君、孫麗君一起入駐之江ICU,2月17日呼吸師戚智洋也加入之江ICU救治團隊。
就是這樣一支與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形影不離」的團隊,在這次疫情中表現不俗,他們克服各種困難,竭盡全力救治患者。
浦其斌與「戰友」方強老師17年後再次並肩作戰
呼吸治療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他們與重症醫護團隊一起,通過經鼻高流量氧療的實施避免了許多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氣管插管,通過保護性通氣策略,儘可能的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發生,他們重視人文關懷,對患者傾注了大量的愛和心血。
最早進入隔離病區的何國軍(左)和韓一驕(右)
要救命,更要減少對患者的傷害
「對我來說,這種患者的病情其實已經很『熟』了。」雖然這次新冠肺炎是新發傳染病,但和浦其斌以往參與救治的SARS、H1N1流感、H7N9禽流感一樣,肺都是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危重患者常常發生呼吸衰竭,給這些患者做呼吸治療,他再熟悉不過。
儘管以往積累了豐富經驗,但這一次的挑戰,更大!「有基礎疾病的高齡患者很多,新冠病毒引起肺部損傷的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確,很多患者病情真的很重,而且病毒會人傳人,許多操作既要守在患者床邊又要做好嚴密防護。」浦其斌告訴我們,ICU里的危重患者,每一個的病情變化就在一瞬間,可能上一秒還是好好地,下一秒就需要搶救了,「神經時刻都是緊繃的。」
右為浦其斌,中間為李彤,左為陳臣侃
讓醫護人員神經緊繃的,不僅僅是病情,還有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我們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減少對患者的傷害。」要實現這種「雙贏」,憑藉的可不僅僅是醫療技術,還有對疾病變化趨勢的掌控能力和整個浙大一院救治團隊的實力。
浦其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39歲的危重型患者,氧合指數最差時低於100mmHg,要知道這個指標小於150 mmHg就提示呼吸功能受損非常嚴重。「他的情況在很多醫院就可能要氣管插管了,但我們還要綜合考慮,要看得更遠。」浦其斌說道,氣管插管和呼吸機好比一把「雙刃劍」,在給予呼吸支持的同時也會給患者造成傷害,「嚴格把握這些有創措施的指征,首選創傷最小的方法進行呼吸支持,這是我們治療的一個原則,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證患者的安全,而患者一旦上了有創措施,怎樣來儘可能減少各種併發症,可能是患者最後能走多遠的重要保障。」
堅持這個原則並不盲目,反而相當理性。經過嚴密監測,通過新冠肺炎救治團隊多學科會診,認為患者當時的情況還可以繼續觀察,通過經鼻高流量氧療進行呼吸支持及治療藥物進行調整,果然,兩天後他的病情明顯改善,氧合指數開始逐步回升,患者很快就轉至普通病房,現在都已經出院了。
「一些患者在ICU雖然看似風平浪靜,沒有經歷更多的有創措施,但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個體化評估和個體化治療方案,這些患者可以在瞬間變得非常危重,也可能因為我們的嚴密守護而逐步脫離危險,『風平浪靜』看似簡單,其實是團隊的智慧和努力的結果,真正獲益的是患者。」浦其斌說這些話時有些動容。
永遠沖在最前線
提出呼吸支持「浙一方案」
在2月10日進入隔離病房前,浦其斌一直都在「大後方」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多學科會診。「其實在之江ICU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天,我就提出要進隔離病房了,因為每次碰到這種突發傳染病我是都要『進去』的。」
2003年SARS
他是第一批進入杭州隔離病房的醫生
2009年甲流
他臨危受命,作為專家組成員趕赴義烏參與浙江省第一例甲流危重患者的救治
2013—2018年禽流感
他參與所有浙大一院禽流感危重患者的救治
2020年
他再上前線,帶領呼吸治療團隊進入之江隔離病房,參與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至今
2003年SARS時的照片,右三為浦其斌
「這些病的靶器官都是肺,患者很容易呼吸衰竭。」浦其斌說,「我就是做呼吸治療的,有這種任務就得去啊。」他透露,03年的時候自己工作才9年,憑著滿腔熱血,也沒有跟家裡人商量,就上了戰場。
與呼吸打交道,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們的每一次救治都直面最危險的時刻。
「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纖支鏡治療」,呼吸師就在為患者進行氣道管理;
「一二三,翻!」給危重患者做俯臥位通氣的時候,呼吸治療師就在那協助治療;
「氧合又下降了!」「先增加氧濃度,立即尋找原因。」送危重患者去做檢查時,呼吸治療師也跟隨著應對隨時出現的變化……
隨意列舉的幾個工作場景,每一個都緊貼患者,有時甚至需要與患者零距離完成操作,隨時可能產生的飛沫,讓周圍「危機四伏」。
浦其斌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在醫療工作中,必須做到『以人為本』,拯救一個生命就是拯救一個家庭,所以我願意在這份工作上投入全部的熱情與聰明才智。」他這樣說。
憑著精湛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在SARS、H1N1流感、H7N9禽流感危重患者救治工作中表現突出,進入之江新冠肺炎ICU後,他和整個救治團隊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結合新冠肺炎患者的特點,提出了新冠肺炎患者呼吸支持策略: 浙大一院方案,希望浙大一院呼吸支持方案能為全國更多的患者受益。
左為浦其斌,右為趙雪紅
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他的白大衣口袋裡永遠放著一本筆記本,筆記本的更換頻率很快,上面密密麻麻的記錄著某月某日某患者病情的某變化,分析引起的原因,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不斷摸索和探究現象出現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聽過他講課的人都會因他所講述的病例內容與臨床結合的生動性實用性所打動,會為他積極的工作態度所折服。
使命
從他發在朋友圈裡的一段話或許能了解到他的心聲: 我們都是浙大一院培養出來的孩子,我們為此自豪,我們更會不辱使命!
入駐之江院區的呼吸治療團隊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文/圖:宣傳中心、呼吸治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