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貧工作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重要內容,2019年也是落實健康扶貧的衝刺之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各省市相關部門全力推進,爭取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為打好「衝刺戰」而努力。
12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忠、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蔡蘭芳、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縣委副書記李波、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縣委副書記馬愛麗,分別從人才建設、大病防治、設立暖心基金等方面,亮出各自的「健康扶貧」絕招。
新聞發布會現場
培養人才、狠抓教育
青海打出「扶貧組合拳」
「人才是青海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同時在我們做好健康扶貧工作、推動醫療服務能力提升,人才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在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忠眼裡,推進健康扶貧,人才的作用不容小覷。為了提升基層衛生人才的服務能力,青海下足了功夫。
首先,青海通過醫聯體建設、縣域醫共體建設使省級州級的大醫院專家到基層服務,並實現縣聘縣管鄉用或者鄉聘村用的方式,為基層充實隊伍。其次,是和對口幫扶相結合。一方面從省級和州縣級醫院安排人員分別支援省內的州級醫院、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另一方面援區六省區選派專家和人員進行幫扶。這個做法提升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
除了「外援」,自身發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說起今年的培訓成果,李秀忠充滿自豪。「今年青海省已經培訓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骨幹全科醫生66名、臨床醫生109名、護士465名、管理人員435名,同時培訓114名骨幹鄉村醫生、1300多名鄉村醫生。」
除了發力人才建設,青海省先後制定印發50多個健康扶貧政策文件,形成以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為總綱,其他政策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做到救治全覆蓋。將大病救治病種擴大到30種,全省1.77萬名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實現了救治全覆蓋。青海省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由2016年的7.8萬人,減少到目前的1.2萬人。李秀忠表示,建立醫療托底保障機制,將農牧區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用政策範圍內大病保險報付比例由80%提高到90%。探索建立健康商業補充保險制度,實行貧困患者「先住院後結算」「一站式結算」和「六減免」政策,全省各級醫療機構累計讓利於民2.5億元,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顯增強。
此外,對於重點疾病,青海將關口前移,全面打響以青南地區為重點的包蟲病防治攻堅戰。通過健康教育、重點篩查、落實跟蹤管理、規範治療等路徑,累計篩查體檢500萬人次,確診患者1.7萬名,平均患病率由2012年的0.63%下降至0.3%,流行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而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等政策更是保證了大病貧困患者及時得到醫療救助,減少重病對生活的影響。
有了暖心基金
村民不再擔心因病返貧
于都縣位於江西贛州東部,曾因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而聞名。如今,精準扶貧是這個千年人文之鄉要面臨的新長征之路。于都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494戶,共計163986人,其中因病致貧51597人。
面對全縣111.9萬人口,其中十分之一是老年人的現狀,于都縣早有對策。副縣長蔡蘭芳介紹,這個對策就是每年給老人另外購買商業補充保險,「老年人年老得病機率高,我們買了這個保險以後,去年他們的報銷比例達到了94%。」此外,于都縣還設立了五千萬的暖心基金,這也給健康扶貧帶來了不少助力。
如今,于都縣的貧困戶有多重保障: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健康暖心基金,一應俱全。非貧困戶,現在有健康暖心基金,住院費用經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以後,老年人有商業補充保險,假如自付費用一年還超過兩萬,就在健康暖心基金中給予再次補償。這有效防止了一個家庭因病返貧或者因病致貧!
脫貧攻堅有進展
新技術帶來新變化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要承擔牽頭負責健康扶貧和定點幫扶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呂梁山片區的山西省大寧縣、永和縣的負責人也分別介紹了這段時間各自的變化及「脫貧秘籍」。
說起對口幫扶,臨汾市大寧縣縣委副書記李波充滿感慨。2018年大寧縣突發群體誤服「亞硝酸鹽」事件,5人中毒,其中2人病情危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幫扶團隊牽頭應對,及時處置,最終患者全部成功救治。「大家通過這件事情之後,逐步對咱們有三甲醫院專家對口幫扶來坐診的大寧縣醫院逐漸有了認可,現在大家有了小病就在大寧縣醫院救治的意識了。」此外,專家們留下的一些技術、設備雖然已不再是最為先進的,卻依然是大寧縣最為必需的。
對於幫扶帶來的看得見的好處,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縣委副書記馬愛麗也是讚不絕口,深有感觸。「縣醫院投入運行後,床位數150張,目前開放床位100張,11月份開放床位的使用率是88%,5-11月手術病人同比增長118%。特別是婦產科、兒科的出院病人同期增長76.6%和184.5%,醫療收入同期增長35.5%,藥占比下降了17%。」一系列的數據及設備、技術的更新顯現出了新醫院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透出了馬書記的自豪。
花費少了,醫療保障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這一降一升不僅是群眾就醫獲得感的滿足,更是健康扶貧路上最重要的變化。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網、中國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文中內容無關
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李雨楠 // 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