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天道》,商界鬼才丁元英,五台山論道智玄大師評價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不修佛道,卻把人性參悟得很透徹,其中有一個片段非常很有意思。
一天早晨,丁元英出門去吃早餐,走到一個賣混沌的攤子前,隨手掏出錢,遞給女攤主,吃完之後就準備起身離開,這時女攤主趕忙叫住:「哎,你的飯錢還沒付呢?」,丁元英回頭一看,臉上並沒有什麼表情,頓了一下,隨後掏出了錢,再次給了那個女攤主,之後離開了。
其實人生之苦惱,大抵都來自於這個「爭」字上。為何要爭?如何不爭呢?
為學之要,只在著實操存,密切體認,自己身心上理會。切忌輕自表暴,引惹外人辯論,枉費酬應,分卻向里功夫。
——王陽明
大意是:做學問的要點在於認真學習和實踐,切實探求真知,追求切身的素養。切忌輕易炫耀自己的才華,招來外人的爭辯,為酬接應付浪費時間,分散自己增進學養的精力。
一個悟道的人能清醒地判斷:什麼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什麼是有價值的和沒價值的,什麼是真實的和虛假的,什麼是有可能把握的和暫時不可能把握的,那都是客觀存在的,你或者能看見,或者看不見,用不著爭論,如果需要爭論,只能說明雙方都看不見。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因為各自的立場、身份、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對同一件事情,各自的想法會不同,為人處世的方法也不同。這個時候,很容易因為觀點不一致而發生爭辯,無論你是出於好心想糾正對方的「錯誤」觀點,還是只是受自己的表現欲所驅使,爭辯都是一件傷感情的事情。
在銷售領域,有這樣的觀點:任何人都不願意被說服,任何人都不願意被征服。我們要做的一定是:讓對方主動地接受。這才是上策,才是長久之道,否則你與客戶關係早晚要破裂。不論對方聰明才智如何,你也不可能靠辯論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從爭論中獲勝的唯一秘訣就是避免爭論。
在與人意見不合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想想這樣爭辯是否有意義。通常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喜歡爭論,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很有本事、有學問,在爭論中獲勝是他們的獲得肯定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王陽明深知爭論毫無意義,所以他指導學生「切忌輕自表暴,引惹外人辯論。」
一位西方的哲學家說:「我們不是看到事實,我們只是對看到的東西加以解釋並稱之為事實。」因為沒有人看到事實,所以「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兩個以上觀點存在」。爭論只是浪費時間,一個悟道的人,往往不屑於捲入無聊的爭辯中,那只是徒增煩惱罷了。就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老子的《道德經》也提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很多時候往往是兩個水平都不咋地的人在哪爭論,爭到最後發現,原來他們說的不是一個話題。真正的懂得人,根本不會跟你爭得,因為他覺得真的沒必要,浪費口舌罷了,他只是給你說理,你覺得有理了就接受,不接受也不去跟你爭,讓你自己慢慢悟。
達摩祖師來到中原少林寺弘揚佛法的時候,一個僧人有些無禮的問道:「聽說你精通佛法,那你知道人死了之後,去往哪裡?」達摩祖師答道:「不知道」,和尚正想抓住機會取笑一番,達摩又說:「因為我還沒有死呢」,說完逕自走了,和尚想再去爭論也沒有機會。
心體通透之人,往往不爭,努力提升自己的維度,當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從二維升到三維,再升到四維,那你的認知眼界絕對是另一番光景,胸中有萬物,萬物同一體。
來源: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陽明學府整理